身處“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時節,許多酒企的負責人更感到寒意襲人。近日有媒體報道:因資金鏈緊繃加劇,茅臺鎮中小酒企或五成停產。其實,這只是酒業陷入困境的一個縮影。
以白酒為例,2005年至2012年間,其年產量增幅、年銷售收入增幅分別在20%、30%左右;2013年的年產量增幅、年銷售收入增幅分別在7.05%、11.22%,增速大幅回落,而實現利潤則同比下降。
酒業由盛轉衰既有政策約束等客觀因素,也有盲目發展等主觀因素;既有市場變化等外在因素,更有產能過剩等內生因素。拿茅臺鎮來說,正如專家所言:2011~2012年仁懷出現過一輪大舉擴建潮,這些新建項目今年開始投產。“然而因為行情低迷和資金鏈不足,很多新增產能今年都沒有下沙。”
但“欠債總是要還的”,現在就到了為酒業“大躍進”埋單的時候了。我們付出的代價就是:行業經濟指標增速下滑或負增長,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市場競爭加劇,部分中小酒企生存無望而退出或倒閉。面對這種痛心疾首的狀況,我們的行業、企業和中介組織、地方政府都應該認真反思深刻總結,也更應該努力探索開拓行業振興企業復興的路子。誠如貴州省仁懷市委宣傳部對媒體所言,白酒產業已進入相對理性的調整期,之前產能過剩、價格虛高的局面逐漸趨于理性回歸,這是每個行業發展必定要經歷的陣痛。“仁懷市作為全國醬香酒的核心產區,也要經受這輪市場經濟規律下的洗禮,一些競爭力不強、無品牌產品的企業自然會被淘汰出局,出現停產的現象本屬正常。”
當前,許多酒企特別是中小酒企面臨的困境是資金鏈斷裂,甚至導致個別酒企的負責人“跑路”或“失聯”;面臨的難題是堅持還是撤退,是借債籌款輸血保命還是讓利放權斷臂求生?由于每個酒企的歷史現狀不同、內外因素各異,所以不可能有明確清晰的答案,但仍有一些共性的東西值得借鑒。
清產核資摸清企業家底
企業到底有哪些實物資產、無形資產,有哪些表內資產、表外資產,有哪些固定資產、流動資產,有哪些債權、債務等等,都應真實準確無誤;這其中有哪些是容易變現的有哪些是不容易變現的,有哪些是利用價值較大的有哪些是利用價值較小的,有哪些是評估價高于賬面價的有哪些是評估價低于賬面價的等等,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
“有數據才有真相,有事實才有對策”。對企業的現狀了然于胸,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決斷。
審時度勢決定戰略走向
運用SWOT模型對企業進行態勢分析,將企業內部資源與外部環境分別進行分析并綜合加以評判,以確定企業自身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從而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是進攻還是堅守抑或是撤退。
對事關企業生死存亡的抉擇,不可獨斷專行草率拍板。決策失誤是最大的失誤,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要集思廣益,認真聽取企業股東、管理層和員工的意見,汲取地方政府和中介組織的建議,依據內部外部、現實長遠等因素的利弊權衡,依據企業議事規則的程序進行討論做出決議,盡力避免誤判錯判和法律糾紛。
決策一旦做出就應果斷執行,“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須知市場不相信眼淚也不同情弱者,企業有盛有衰方是常態。對起死回生無望的企業來說,堅持生產是找死停止生產是等死,該割肉時不割肉、該止損時不止損、該退場時不退場,只能使自己輸得更慘賠得更多。就此意義而言, “死要面子活受罪”并非真英雄,接受失敗激流勇退往往是智慧者。
適時適度尋求政府支持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必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不能事事都找政府,躺在政府的懷抱里逃避競爭。另一方面,企業碰到自身難以解決的重大問題也可以向政府如實報告,以尋求政府在法律法規許可范圍內的幫助,當然問題的根本解決最終還是離不開企業自身的努力。
例如,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酒業就不斷呼吁對酒稅進行調整,其中就包括取消酒精產品的消費稅。
11月28日,國家有關部門宣布了“一升一停四取消”的消費稅調整決定,酒精消費稅位于取消之列,這對整個酒業都是利好,但是對減免白酒從量稅等政策調整行業應繼續進行呼吁。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也對部分白酒企業施以援手,出臺了若干“輸血”政策。據報道,日前瀘州印發《關于金融支持酒類企業持續發展的通知》,出臺了10條金融政策!锻ㄖ芬,適當擴大酒類企業抵(質)押品范圍,如原酒、應收賬款、商標都可抵押貸款;對未到期貸款,非因法定事由銀行不應要求企業提前還貸或以貸轉貸;對白酒“小巨人”企業貸款到期的,銀行支持辦理3~6個月延期;擴大國有融資擔保公司對全市酒類企業的擔保覆蓋面,放寬擔保條件等。這些具體規定對酒企特別是中小酒企無疑是雪中送炭,我們必須認真研究逐條對照,力爭最好的結果。
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政府對酒企的出手相救是有選擇有條件的,不可能是也不應該是“普惠政策”。
據報道,仁懷市委宣傳部對記者透露,仁懷也在制定類似的酒企金融支持政策,但仁懷的扶持原則是扶優、扶強、扶大。對此,酒企應有心理準備,關鍵是如何講好自己的故事以說服政府進入被扶持的行列。
放權讓利爭取“斷臂求生”
有專家指出:仁懷的酒企大部分依靠自有資本或民間拆借,融資渠道很窄,自身資金積累不足加上前幾年白酒行情高漲時的擴張,導致了這輪資金鏈的緊張。也有當地酒廠負責人向媒體透露,酒廠可以將基酒抵押給銀行和信用社,以獲得貸款。但是如果銷售不滾動,這些基酒永遠沒有通路,銀行對放貸變得很謹慎。
在此情景下,“拆東墻補西墻”的老思路、借新償舊的老辦法只能使企業落入“龐氏陷阱”。企業可否換個想法和活法,通過充實新鮮血液,既解決資金饑渴癥又解決企業轉型發展問題:如果你是個人獨資企業可否讓渡部分股權引進戰略投資者,如果你是合伙企業可否在股東層搞點增資擴股,如果你認為企業還有吸引力可否實行管理層持股或員工全員持股,如果你認為企業脫困無望可否主動尋求大企業兼并。
實現新思路,酒企負責人必須有斷臂求生的胸懷與氣魄,敢得更敢舍,不怕被別人摻沙子,不怕喪失控制權,如此企業才有九死一生的希望。
舉債籌款實現輸血保命
中小酒企目前遇到的困難從表面上看是資金問題,從深層次看是市場問題,從實質上看是對未來的判斷問題。這就好像買股票,投資者在意的不是現在而是未來。正因為如此,是砸鍋賣鐵堅守陣地,還是見好就收及時退場,讓眾多中小酒企糾結不已。
據媒體報道,仁懷當地酒廠的人士表示:“今年不下沙是大多數酒廠的選擇,畢竟真金白銀下去后,雖基酒是硬通貨但也可能變成負擔。”然而也有些人認為: “如果現在不下沙,幾年后可能酒廠的運作會出現問題。比如基酒的價格會出現大漲。”有人向媒體透露,還撐得下去的中小酒廠停產觀望,扛不住的已在變賣。“接盤這些酒廠多是從煤炭、房地產跳進來做酒的企業,而行內的白酒企業對是否可接盤大部分仍在觀望。”
對看淡前途意欲退出的中小酒企而言,重在如何扮靚自己賣個好價錢或找個好婆家。對看好前途執意堅守的中小酒企而言,重在如何舉債籌款輸血保命。資金對企業而言,猶如人體中的血液不可或缺。
籌款的途徑有多種,即可找金融機構借貸也可找非金融機構借貸,既可通過股權調整來融資也可通過股權置換債權來融資,即可通過資產出售來融資也可通過資產租賃來融資,即可通過委托貸款的形式來融資也可通過過橋貸款的形式來融資。
總之,籌款的形式多種多樣,只要合法合規又適合自己即可。
對大型白酒企業來說,是把錢投向自己并不擅長的業外領域,搞所謂的多元化經營;還是抓住目前的有利時機開展存量資產的并購,組建跨地區的全國性的酒類大集團可需要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