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酒文化與科技的思辨
“酒有什么技術,酒就是這么做的,老祖宗就是這么做的,如果企業經營者都是這么認為白酒的話,我認為這個行業不是說現在面臨的困難,今后面臨的困難還要大,有沒有這個行業都很難說,這不是危言聳聽。”江南大學副校長,中酒協副理事長徐巖表示,微生物是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說熟悉,我們只知道它對人體健康和生命活動扮演著重要角色。說陌生,行業對微生物的深層了解卻不多。行業對微生物的科學研究太缺乏了,我們缺的課太多了,我們對白酒生物的功能認識,卻滯后于產業和消費的發展,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才剛剛開始。如果說行業過去對微生物了解甚少,限于科技知識還不發達的時候,而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如果再也不能夠對它有很好的認識,徐巖認為白酒就要面臨淘汰的危險。對此,當前行業對白酒微生物的認知處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初級層面。
中國白酒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古往今來,上至王侯將相,下到黎民百姓,很少是為了飲酒而飲酒,即便是形態層面的飲酒,表達的也多是精神層面的主旨?梢哉f,中國的酒文化是一種社會文化?蛷倪h方來,無酒不足以表達深情厚意;良辰佳節,無酒不足以顯示歡快愜意;喪葬忌日,無酒不足以致其哀傷腸斷;蹉跎困頓,無酒不足以消除寂寥憂傷;春風得意,無酒不足以抒發豪情得意;实鄣腔⑻煜绿揭染,將軍凱旋、舉子及第也要喝酒,老百姓打了糧食也要喝酒……酒真正成了人們表達感情,寄托理想,增進友誼,擴大交往,調節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精神靈物。所以,白酒更多的被賦予了文化歷史情感屬性,而并非科技屬性。
二、中國白酒科技界狼來了
就在國人還沉浸在中國白酒的悠久歷史愉悅中,宣傳古法釀造,千年工藝的同時,國外資本早就開始覬覦中國白酒這塊肥肉了。我們自己不研究透徹白酒,那么好吧,老外現在搶灘進入白酒的研究了。
國家發改委近日會同商務部等部門對《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進行了修訂,形成《目錄》修訂稿,于11月4日至12月3日期間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此次修訂中,中方控股的條目數從44條減少到了32條。其中“名優白酒需由中方控股”一條被取消,被多數業內人士解讀為利好。白酒專家晉育鋒認為,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領域退出是大勢所趨,而白酒行業早已處于完全競爭狀態。外來投資改變的不僅是產業格局,更能通過產業升級和競爭優化,讓更多的消費者獲益。當時我也談過,“從技術角度,國外的生產技術管理理念絕對有助于白酒科技化推動產業升級,但從經營管理角度,不能指望外國管理者馬上改變中國白酒什么,他們首先要熟悉并了解中國白酒文化歷史。”
在花費30億元收購了水井坊之后,國際酒業巨頭帝亞吉歐正在這家公司內部推進一個代號“白龍”的神秘計劃。根據“白龍”計劃的部署,水井坊的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一切都會被納入數據化管理。系統會借助安裝在生產一線窖池等地的上千個高精度傳感器測量、采集釀造環節的各種數據,包括溫度變化、發酵時間、各種成分的理化指標變化值等,然后傳輸到兩臺具有豐富數據處理能力的高端服務器進行分析。“每個環節都會全面信息化,一切都將有據可循”。這意味著帝亞吉歐會了解到所有的秘密——破解白酒釀造工藝是目的之一。
我在《醬香型白酒生產四化進行時》的這篇文章中早就說過,今后白酒數字化窖池管理模式將可能應運而生,從每個窖池投入原輔料的臺賬錄入著手,建立窖池數字化檔案,利用電磁閥、可控硅繼電器、計量泵、流程控制系統,建立微機終端系統,確立生產過程的真實數據,給物料配置建立準確的管理,為中國白酒業創建科學的管理措施。
三、四化發展是必經之路
實際上中國白酒企業正在朝著“標準化、自動化、數字化、科技化”的四化創新發展。例如某些企業正在實施節能環保創新,突破土地瓶頸,利用地理落差勢能,把傳統的“一層式、半邊釀酒、半邊攤涼”的釀酒車間設計為立體式排架結構廠房,現代標準化的水處理中心、立體式的谷殼房、集中泥池中心、筒形糧倉,真正地做到了以較少土地資源消耗支撐了更大規模的經濟增長。從糧食自動倉儲,磨糧制曲到下沙制酒、再到接酒存酒,整個生產系統的新型工業化水平日趨完善。創新液壓自動酒甑蒸餾、封閉式在線檢測接酒、密閉管道輸送存儲技術;制曲車間完全達到了機械化生產,制酒達到了降低勞動強度,輸酒完全管道化密閉,酒庫自動上罐,勾酒達到數字化、標準化。紅外三級質量控制體系,品酒機器人,食品安全云平臺,生產流通追溯系統等等創新科技,這一切創新都支撐了白酒品質進一步提升。
現在提出的標準化、自動化、數字化都是立足于科技化,沒有科技化的支撐,前三化都是無根之水。然而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導致產業升級,隨著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到來,前三化可能今后會變成“虛擬化、仿生化、納米化”等等,但是終究是立足于科技化,所以科技化是白酒行業發展的立足點與重要動力!然而白酒行業連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機械化大生產都沒有完成,更不要說即將到來的第六次科技革命了。堅持科技創新,這將是白酒行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四、傳統與現代的無縫對接
我作為在白酒生產企業一線工作的科技人員,對于醬香型白酒的傳統與現代科技對接有著深刻的感受。以今年十月份下沙的情況來說,傳統的茅臺鎮酒廠所謂的“下沙”,其實是準備一年烤酒所需的基本酒醅。重陽之時,人們會將高粱打碎到一定的粗細規格,然后,用沸水與“沙”充分拌勻,讓“沙”吃水,使“沙”上甑蒸時,能夠較容易熟透,是為“潤糧”。在進行“潤糧”時,還要按照一定比例投入、攪拌曲母,當水分、曲母達到釀酒要求,就把“沙”堆積成一個小山包,進行發酵。至此,從操作程序的層面而言,重陽下沙就初告完成。
在國臺酒業傳統人工潤糧下沙的過程中,紅糧拉進車間,下糧、拆包、加水、潤糧、翻糧,隨著鐵鏟的摩擦聲與工人“快點、快點”的喊聲,熱火朝天的場景讓人振奮不已。茅臺鎮民謠《九酒歌》中說的“九月九,是重陽,重陽釀酒香滿江。九月九,下河挑水煮新酒”,恰好是這一千年傳統的很好描述。
而在國臺酒莊現代化的下沙現場,機械潤糧的設備,完全取代了人工潤糧,整個下沙現場看不到密集的勞作人員,取而代之的是有序的設備操作人員。在潤糧水溫控制,攪拌均勻度上均達到了標準化,既保留了潤糧的傳統工藝參數,又提升了潤糧的效率,減少了人工。而由機械制曲車間產出的曲塊,經過了6個月的存放,完全達到了人工大曲的指標,曲藥香味濃郁,運用于整個國臺酒莊的生產之中。
五、要重視白酒科技人才的培養
科技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力量,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加強白酒行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既應大力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又應注重培養和激勵青年科技人才,使他們盡快成長、擔當重任。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激勵制度,在正確選拔與評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同時提供正確的科研導向,在監控績效的同時激發創造力與活力,保障青年科技人才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青年科技人才處于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他們朝氣蓬勃,對科研工作有很大熱情。但由于知識積累不足、影響力和知名度不夠等原因,青年科技人才難以獲得相關的政策支持,很難獲得相應的科技資源。這不利于調動青年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影響白酒行業整體科技創新步伐。對于處于成長期的青年白酒科技人才,應側重考察其科研潛力,不應過多強調出成果的數量;對有特殊專長、特殊貢獻人員的評價,應敢于打破學歷、資歷、職稱、身份的限制,同時適當延長考核周期,讓他們從科研報表和報告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投入科研活動。
總之,中國白酒科技界看到狼來了不是壞事,而是一件大好事,我們需要正視外資進入中國白酒行業這一現實,加大科研投入,加大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將傳統與現代無縫對接,盡早實現白酒行業的“標準化、自動化、數字化、科技化”的四化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