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商務消費是支撐本輪白酒增長的核心力量和核心驅動力。主要是助推了高端、次高端擴容。政務消費2015年已經見底,2016年已經基本無影響。為什么名優酒企的日子現在都很好過?筆者判斷的趨勢是強回暖,現在要討論的不是漲不漲價,而是誰比誰漲得更快,所以這一輪價格式增長大于銷量式增長,未來趨勢是向主品牌集中,向少數品牌集中。那啤酒還可以漲20%嗎?比較難,葡萄酒也很難,只有白酒可以,因為它的價格代表面子。白酒行業的營銷一點不落后,因為白酒行業不是迎合消費升級,而是在主動升級消費者的消費購買力。
四大發展趨勢:強回暖、高景氣、強分化、大變局
強回暖。已經被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的財報驗證過,除了極個別酒下滑,其他基本都呈兩位數增長。
高景氣。景氣是指利潤增長大于收入增長、收入增長要大于銷量增長。行業景氣會推動名優白酒廠加強高端酒投入,包括產能建設、品牌傳播、營銷團隊、互聯網化等。另外推動白酒業內品類多元化,業外產業多元化投資。
強分化,F在的競爭從產品、品牌競爭逐步走向產區、香型系統競爭轉型,行業向名優品牌集中,另外是價格帶內的分化,向第一價格化集中,還有區域市場分化,將來白酒行業的競爭將是一線二線三線全價格全渠道的整體競爭。所以2018年要用分化的方式去看。
競爭格局的分化。高端酒就要超過600元,300元到600元是所謂的次高端,100元到300元是中端。100元分化成50元到100元,可能是低端盒裝酒的價格區間,50元以下是光瓶酒。
品牌集中的分化。品牌分化主要表現在向名酒品牌的集中化,集中程度開始提高,集中速度開始加快。這對大上市公司是有利的。
價格帶的分化。不管在哪個價格帶,都會向第一品牌、第一大單品集中,比如說在1000元以上,特別是在次高端以上的價格帶更明顯。
區域市場的分化。在一個區域內,實際上分化成了全國性品牌、省級龍頭品牌或者說小地方性品牌這三類。
香型品類的分化。這個在今年的下半年已經開始顯露苗頭,比如說醬香酒,整個醬香酒的增長趨勢持續3到5年是沒有問題的。大家也很期待清香,但在趨勢上沒有醬香酒增長明顯。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化帶來的信息的對稱性,未來基于內容營銷的新電商或是內容營銷電商,可能也會帶來香型品類的一個分化。
大變革。這一輪競爭焦點在發生變化,從過去“終端為王”到現在“品牌超越”。白酒行業一般來說徽派強調渠道、川派強調品牌。
第二輪是從比拼漲價到比拼價值構建,很多企業都在加強價值構建,例如茅臺毫無疑問仍是價值之王,從廣而告之到內容營銷,從單向傳播到雙向傳播,茅臺醬香系列酒2016年賣了20多個億,2017年銷售任務是46億,而實際銷售早就翻了不止一倍。其中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品牌知識化,現在看這個策略是對的,做大了醬香這個品類,做強了茅臺醬香系列酒的品牌。
再就是從傳統渠道到商業模式的創新,像茅臺云商、五糧e店、洋河SFA,都很值得關注,并且對未來整個商業模式都會產生影響。
四大價格區間:“600、300、100”四分天下
白酒行業的價格區間不停在變化。
600元以上的高端市場。一方面,2018年價量齊升的大趨勢不變,先提價再提量。另一方面,明后年一線名酒高品質基酒稀缺是大概率事件,因為需求在快速增長,雖然現在的需求只有幾百個億,相信再過兩三年,中國的高端酒市場能夠達到一千億,屆時你會發現酒很可能還是不夠賣。
300到600元的次高端市場。水晶劍南春是當之無愧的次高端之王,本月已經漲到了400多元,后續還有計劃繼續調整。但是次高端市場不如高端和中端市場好做,因為它既要有品牌資產,又要有產品賣點,更要有商業模式。一家酒企需要有品牌資產支撐,要能開發出好的產品賣點來支撐,還要有好的商業模式匹配,才能把次高端市場做好。
100到300元的中端酒市場。是消費升級紅利最大的白酒價格區間。這個區間內是三軍混戰,其一是一線名酒的系列酒,例如茅臺的醬香酒系列酒、五糧液的系列酒;其二是二線名酒主線產品;其三是省內龍頭酒企的升級產品。這個價格區間要求品牌和渠道并重,二線名酒的創新在“新零售+新傳播”,省內龍頭酒企的創新在“品牌+品類”。
100元以下的低端酒市場。不同于黃金10年,這一輪復興名優白酒的增長是以眾多中小企業的萎縮為代價的。這一輪行業增長是分化式的增長,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上市公司很少做這個價位,絕大部分白酒公司一般都是在100塊錢以上的價格。但也不代表這個價格帶沒有機會,就看企業如何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