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歷史是一面鏡子,茅臺、五糧液一年一度的經銷商大會召開前夕,微酒記者對過去十年茅臺五糧液的各項數據進行了梳理,結合歷年經銷商大會上傳遞出的信號,以及此后二者實際的市場動作,幾乎可以窺見在幾個對于茅臺、五糧液最為關鍵的節點上,二者做出了相同或不同的決策,并最終成為影響整個行業的節點。
清晰地梳理出今天的茅臺、五糧液從何而來,或許才能幫助我們看清未來,二者將去往何處。
從茅臺、五糧液十年來的關鍵數據——凈利潤來看,2005年是一個關鍵的節點,這一年,茅臺凈利潤超過了五糧液,達到11.19億元,當年五糧液凈利潤為7.91億元,而同年,茅臺的銷售收入僅為39.31億元,五糧液的銷售收入則為64.19億元,超過茅臺25億元之多。
也正是從2005年開始,伴隨著53度飛天茅臺價格一路飆升,茅臺凈利潤始終領先于五糧液——這讓茅臺成為白酒上市公司中“最賺錢”的白酒企業。
2013年,茅臺凈利潤達到159.65億元,同年五糧液凈利潤僅為79.73億元。也正是這一年茅臺股份的主營業務收入超過了五糧液,達到309.20億元,超過五糧液247.19億元的主營業務收入60多億元。
(圖1:2003-2013年茅臺、五糧液利潤對比圖)
2005年:茅臺凈利首超五糧液,利潤PK的轉折點
2005年的茅臺五糧液發生了什么呢?微酒記者查閱當年二者經銷商大會資料發現,這一年對在二者的發展歷程中都是極為關鍵的一年。
當年8月,53度飛天茅臺的零售價格僅為288元,同期52度五糧液零售價格是358元左右,已經連續18年在價格上領先于茅臺。
當年9月,茅臺一方面停止了與麥德龍的合作,原因在于麥德龍屢次低價銷售53度茅臺酒,作為價格標桿的大型賣場,極大的影響了茅臺酒全國的價格信心。所以茅臺方面痛下決心,斬斷與麥德龍的合作。
另一方面,茅臺每瓶酒價格上調了5-8元,將終端零售價提升到318-328元之間,拉近了與五糧液之間的距離。但此時,“做茅臺不賺錢”依然是許多茅臺代理商的直觀感受。
但是茅臺的市場銷量卻在提升,2005年的茅臺經銷商大會上,茅臺方面公布當年銷量同比增長了36.6%,銷售額同比增長了43%,超過了2014年底銷量增長25%的預期。
銷量的增長得益于茅臺在渠道方面的建設,資料顯示當年茅臺新增了36家特約經銷商(當年達到154家),新建96個專賣店(當年共計626個),新設48個銷售專柜。渠道網絡快速搭建的同時,茅臺的年份酒、王子酒和迎賓酒銷量也在增長,其中15年茅臺年份酒同比增長了73%,30年同比增長63%,50年同比增長了60%,年份酒銷量的大幅提升,直接帶動了茅臺凈利潤的快速增長。
也正是2005年的茅臺經銷商大會上,時任茅臺集團總經理的袁仁國宣布,茅臺新增生產量將從2005年前每年新增1000噸,變為2005年后每年新增2000噸。
同一時間,五糧液發生了什么?
雖然價格上領先于茅臺,但2005年的五糧液也并不輕松,從2000年開始的白酒行業調整讓茅臺、五糧液兩大巨頭在2002-2004年間價格始終處于低位徘徊,甚至一度出現價格倒掛的現象。所以2005年五糧液方面也大刀闊斧進行了從內二外的變革。
首先是將此前十多個部門的銷售部重組削減為三個事務部,分別是:五糧液品牌事務部、五糧液總經銷品牌事務部、五糧液自銷品牌事務部,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更為重要的一個舉措是取消了“拖帶酒”的獎勵,因為“拖帶酒”直接影響著五糧液的價格體系。所謂“拖帶酒”獎勵是當時五糧液許多大戶同時是其OEM品牌運營商,在主品牌銷售不暢,OEM品牌銷售達到獎勵政策后,運營商可獲得一定量低價五糧液作為獎勵,為了快速變現,運營商一般會選擇將這些產品低價拋售,從而直接拉低了52度五糧液的出貨價。
第三個動作則是將延續多年的全國八大片區劃分模式,重新根據行政區域劃分為30個市場直屬區,構建扁平化的組織模式。
改革力度不可謂不大,不過讓五糧液凈利潤落后于茅臺,但業績大幅領先于茅臺的原因,可能是五糧液主導產品銷售不暢的同時,系列酒的增長遠高于茅臺。
數據顯示,主導產品五糧液銷量較上年同期增長9%,銷售額增長36.5%;自銷中價位產品同比增長30%,這其中,五糧醇銷售增長幅度明顯,達到了52.38%;五糧春、金六福、瀏陽河、王者風范等總經銷品牌的銷售總量同比增長16.13%,銷售總額增長24.13%。
(圖2:2003-2013年茅臺、五糧液價格走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