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也成為不可扭轉的趨勢,但這并不是簡單地兩者相加,而是要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而從商業形態上來看,“互聯網+”的時代,企業與用戶關系也發生了顛覆性重構。
近日,在新浪網 “C+峰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演講中表示,最重要的互聯網帶給傳統商業的變革體現在運營稱謂上,“用戶”全面代替了“顧客”,稱謂不一樣,背后反映的是理念的變化,是一種深刻內涵的不同。
張勇解釋了從“顧客”到“用戶”發生變化的原因:“顧客只能坐著等他來,這么多年中國一直都有坐商和行商的說法,我很少能夠主動地去觸及我的客戶,主動去跟我的顧客產生互動,主動地跟顧客互動以后產生銷售機會。”
以前,企業專注于研發和生產質量可靠、性能卓越的產品,然后將它賣給顧客,交易就此完成。除了一些售后服務之外,企業和顧客的聯系便到此為止。如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有機會和顧客建立強聯系,比如通過大數據可以更準確描繪用戶“肖像”,把握顧客的需求和興趣點,再通過微信、微博、論壇等將這些有共同興趣和需求的顧客圈在一起,展開更密切地互動。從“產品導向”到“需求導向”,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強調“用戶體驗”、“以客戶為中心”。
從顧客的角度來說,他們也有社交和分享的需求,愿意與他人交流使用產品的體會,也愿意與志同道合者探討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企業若搭建并經營這樣的交流平臺,就有助于留存用戶、聚攏粉絲,為今后的業務開發打好基礎。
用互聯網改造傳統品牌的路徑
互聯網正在重塑一切行業,其中包括金融、制造、物流、零售、教育、醫療、出租車業,十多年前說這番話,意思是所有行業都在上網,十多年后說這番話,意味著一切產業都要以互聯網為方向進行經營理念、商業模式、業務流程的結構性調整。聯想董事長楊元慶2014年就給出了最簡單的回答:“全面向互聯網全產業鏈轉型。”
愛定客總經理戴德星稱,互聯網+對傳統行業有什么改造?現在提得最響的就是C2B(即消費者到企業),原來我們以商家為中心我生產什么賣什么,客人只能從我生產的這些東西來挑,現在提出來能不能將來以客人為中心,作為一個廠家如何滿足客人的需求,這一變化的話很多企業適應不了。
在康爾健野總裁徐國慶看來,現在互聯網直接F2C(從廠商直接到消費者個人)也好,B2C(商對客)也好,其實都是代表一個模式的變革,代表交易成本的降低,這個對消費者是非常好的一方面。同時互聯網對我們品牌國際化又帶來非常好的機遇。
傳統企業與互聯網結合的突破口在哪里
互聯網+傳統企業不是簡單的相加,重點是傳統企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用互聯網的新思維方法改造傳統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在一些環節中加入互聯網元素,最終創造出新的發展形態。
宋河酒業總裁王袆楊稱,白酒這種最傳統的企業,營銷一直是落后的,不管我們從市場上、產品上還是資源上都是圍繞回歸到消費者本身進行,你要有最好的產品,釀造最好性價比的產品,需要市場聚焦在消費者身上再去推廣。
酒仙網董事長郝鴻峰認為,通過酒類電商的發展能找到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共贏共存的辦法,敏感產品做形象,專項產品自己定價,庫存產品做促銷,滿足酒友對低價要求。同時互聯網的渠道在幫助酒類企業做低成本覆蓋市場上對酒企也有幫助。
顯然,在“互聯網+”的浪潮下,互聯網不只是工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互聯網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支點”,一方面顛覆了很多傳統行業的商業模型,另一方面,與歷次技術變革帶來的商業創新一樣,“互聯網+”成為企業重構商業模式的重要動力,如何在這個新浪潮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對于每個企業家來說,都是必須仔細思考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