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酒水行業大勢向好,白酒行業各品類走向已經變得越來越有意思:首先傳統酒水需求的被滿足越來越傾向于那些能夠高效提供標準化產品和高價值品牌的企業,因此我們看到洋河憑借全行業第一的傳統渠道組織能力(這正是提供標準化產品必備的能力)得以逼近五糧液的規模,同時我們也看到提供傳統酒水需求的區域中小企業(品牌價值相對較低)逐漸被“擠壓”回大本營市場展開“精耕細作”。但這些情況卻主要發生在濃香型市場,提供醬香型產品的企業業績卻沒有變差,甚至持續向好;同時為什么連洋河和勁酒這樣的領導型企業都擠破頭扎入醬酒堆?這些都證明了一個行業大趨勢——醬酒爆發期即將來臨。而反觀三大主流香型的清香型則顯得較為平靜。
從各大品類的領導品牌來看,濃香有了五糧液、洋河、瀘州等一干聲名日隆領軍企業,醬香有一家獨大的茅臺飛天,而同為品類代表性品牌曾經的“清香之王”汾酒則相對弱勢,而目前汾酒的市場現狀則是“日拱一卒”(徒走區域逐步擴張)傾心于板塊化擴張,并且重心仍然在于搶占次高端。本文以曾服務過汾酒的行業人士的角度來提供汾酒重回巔峰的思路。供企業參考。
讓我們重新梳理一下真正的汾酒,第一,汾酒的首要優勢在于其不低于醬酒且遠高于濃香的品類價值:從生產技術上來看,汾酒技藝和茅臺不相上下(都做足了時間沉淀的工夫,而這是所有其他香型都做不到的壁壘),品質層面更是不弱于茅臺。而濃香型的品類價值在行業內都清楚,其價值無法與清香型和醬香型媲美。但因為濃香型品類進入門檻低,參與市場競爭的產品與品牌數量眾多,市場競爭充分,從而形成濃香品類整體發展格局是三大香型中相對最均衡的,而正因為此點決定了在可看見的未來5—10年內再也無法產生五糧液“飛天”和洋河“飛天”(濃香品類下各個品牌的相互制衡),但清香型品類是可以誕生屬于清香品類的汾酒“飛天”,因為隨著醬灑“大眾化五年“的到來,醬酒品類價值逐漸被平抑,屬于醬酒的“飛天”也將逐漸回歸其真正的價值。但在目前的社會治理體制下,汾酒必然成為繼醬酒之后的下一波浪潮,而汾酒的回歸并和茅臺形成“雙極”的機會大大增加。
第二,汾酒的第二優勢在于其品牌地位屬于清香型品類下所有品牌的領軍者:對酒水行業稍有認知的都不會對這句話產生疑問,憑借的不僅是八九十年代的全國喝汾酒的歷史,更是汾酒在清香型品類下所有品牌企業內生產工藝層面的當之無愧。但清香型品類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從牛欄山二鍋頭一出京就賣濃香到青海的互助青稞酒等紛紛“各立門頭”,大家都不高呼自己的清香身份。這是為什么?因為清香品類的“老大哥”汾酒迷失在次高端,沒有發揮出類同茅臺飛天之于醬酒品類的價值。而這個責任和權利只能屬于汾酒。
第三,汾酒的竟爭優勢不在于和洋河郎酒們拼渠道,著眼于產品本身的品牌價值才是汾酒競爭之道:當下濃香市場的競爭處于白熱化的擠壓增長,強者才有未來,所以洋河練就了全行業第一的渠道資源組織能力;醬酒市場處于大眾化前夜,所以郎酒切換到聚焦青花郎,為的是搶占醬酒爆發的市場機會,所以快速拉網(布局渠道、核心人群品鑒)就是其當下工作重心,為的是“跑”在其他企業的前面。而這些均不是汾酒的強項。
汾酒應該重新回到營銷的原點——產品層面進行重新聚焦,站位1299元價位才是汾酒當下和未來三年的戰略重心,下好這一步則汾酒全盤皆活。
第四,次高端本質上屬于“跟隨戰略”,對于中國絕大部分品牌來講,次高端價位(500元-1000元)都是無法建立根基的“浮萍價位”。五糧液是品牌歷史的沉淀和曾經的行業地位才能使其有穩固的千元以下次高端價位。但因為濃香型的局限,至少在未來5-10年內五糧液難以站穩千元以上價位;另國內絕大部分品牌進入次高端甚至超高端跟隨的都是“隨大流”(比如水井坊),但往往都是品牌生產企業或品牌商對于行業的投機心態所致,品牌的自身定位往往都是缺乏的。雖然對于很多當下投機性的品牌來講,短期內次高端機會是可以看見的,但隨著形勢突變,這些品牌的次高端機會立馬成為泡影,最終又退回到300元及以下價位。
而對于具有自己獨特香型,且曾經成功過的具有行業領導性地位的汾酒來講,次高端不能成為汾酒的戰略,這只是一個短期機會而已。
最后,汾酒只有清楚自己的定位,堅持聚焦和站穩千元以上價位才是汾酒重回巔峰的根基。汾酒要著眼于從行業高度和品類領導者的身份重新進行戰略定位!從品類來看,汾酒品牌類同茅臺,高于濃香品類的五糧液,因此對于汾酒來說,鎖定茅臺是汾酒重振清香并繼續成為大清香品類的領軍品牌的唯一對標者,現實中汾酒也是這么在操作。但是截止目前汾酒仍然沒有一款聚焦千元以上價位的戰略性產品,而這必須要成為汾酒未來至少三年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