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從上市公司報表看,一二線名酒已經明顯表現出了觸底反彈的態勢;但是最近三四線品牌區域白酒企業的高管,大家反而是明顯的感覺到了競爭壓力在加大,再加上山東乾隆杯的新聞,更使得區域白酒企業憂心忡忡。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一二線名酒和省級龍頭企業的銷售數量和銷售收入明顯的在向主流品牌主銷產品集中,風行多年的專銷產品、買斷產品、OEM產品都在遭遇寒冬。
這兩個現象的背后,都隱喻著白酒業正在進入價值競爭時代。
所謂白酒價值競爭,主要是指:
產品價值講求高性價比,靠貼大牌、靠奢侈包裝、靠概念翻新已經難獲消費者的芳心,消費者買不買的核心在于產品值不值;2渠道價值講求高便利性,1919已經開店近500家,相信四川、重慶、河南、山東等地級以上市場2015年很多能實現29分鐘送酒服務,Along華龍酒直達在黑龍江縣級以上市場也已經實現了29分鐘送酒服務,五州國酒行與金沙醬酒在河南已經啟動樣板市場工程,如果有了29分鐘送酒服務,如果養成了邊點菜邊點酒、邊做菜邊點酒的習慣,那么誰還會團購、誰還會產生后備箱消費;3傳播價值講求高互動性,不僅僅是紙媒、廣播,就是電視、戶外等傳統媒體的廣告邊際貢獻都在大幅度降低,微信、微博、網絡等互聯網化媒介的影響在急速加強,消費者正在從“你說我聽”開始要求“我說你聽”,景芝出的一款“水晶葫蘆”酒,3個人,上市1個月,僅靠互聯網傳播也沒有線下渠道,就銷售了40多萬元。
下面重點談一下白酒產品價值的構建,也就是如何讓消費者覺得“值”。
用一個簡單的公式看,性價比(值不值)=(產品化的物質價值+品牌化的情感價值)/購買成本。那么,要提高白酒的性價比,讓消費者感覺更值,不外乎三條路徑:
首先就是提高產品化的物質價值,比如陳釀多年、綿柔和雅、年份原漿等,包括講窖池歷史、香型代表等也都屬于這個范疇;其次就是提高品牌化的情感價值,讓酒品代表一種情懷、代表一種生活方式、代表一方文化,讓白酒不僅僅是“酒精+水”,白酒的確也不僅僅是用來買醉的;第三就是降低購買成本,換個角度就是降價,當然這是酒廠高管都不愿意的方式。
以上這三個路徑,產品化的物質價值基本上更適合行業大佬一二線品牌,比如茅臺=醬香代表+國酒、五糧液=多糧濃香代表+酒王、瀘州老窖=單糧濃香代表+歷史、洋河=綿柔型代表+時尚、汾酒=清香型代表+酒魂,毫無疑問是他們在定義產品化的物質利益標準;品牌化的情感價值可能更適合眾多的三四線品牌,最值得占位、搶位的價值是地域文化標志,也就是區域白酒要努力成為地域文化的標志酒品,要讓消費者喝出對一個城市的驕傲自豪,要讓消費者喝出對家鄉的鄉愁、鄉思、鄉情,要讓白酒成為一個地方的風物特產,一個白酒成為了一個省的地域文化標志就是省級品牌,一個白酒成為了一個地級市的地域文化標志就是市級品牌。這正是因為此,“地道北京味”成就了牛欄山的北京第一,“好客山東人”成就了景芝的山東第一,杜康出的“老家河南”得到了1919的青睞。
植根地域文化,成為地域文化標志酒品,這將是深度調整期的區域白酒品牌之道、競爭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