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即將逝去,在僅剩的一個多月時間里,緊抱白酒行業“黃金十年”扼腕嘆息是件很浪費時光的事,說白酒行業已然再次雄起這也是在自我標榜,實則是很扯淡的事。白酒行業的“大數據”不再見諸各大媒體或者網絡的頭條,取而代之的是“寒冬”等冰冷的詞匯,白酒行業恰如一夜之間從“頂峰”跌下“深谷”,從“酷暑”墮入“冰窟”。白酒行業深入調整近三年來,其升勢談不上節節攀高,卻也在緩慢的匍匐前進著。
下面,佳釀網小城就簡單歸納一下2015年白酒行業的五個關鍵詞。
酒業回暖
近期,白酒行業18家上市公司第三季度業績報表全部亮相。如果說2015“期中考試成績”讓白酒行業喜憂參半,那么第三季度的業績報表無疑是“喜上眉梢”,18家白酒上市公司,除皇臺酒業依舊“深陷泥潭”外,有超過6成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同時增長。正所謂,訣冬復立春,花草競相長。
其中,白企龍頭貴州茅臺營業收入達到231.49億元,同比增長了6.59%;凈利潤114.25億元,同比增長了6.84%;而洋河股份以及老白干則實現雙位數增長;瀘州老窖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樣也實現了正數增加;作為“難兄難弟”一度虧損的酒鬼酒和水井坊,終于呈現出扭虧為盈的態勢。其中,酒鬼酒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6101.33萬元,同比增加了180.25%;而水井坊則實現凈利潤7074.58萬元,扭虧為盈也只在旦夕之間。
對于第三季度業績報表呈現的“回暖”態勢,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公開表示,第三季度業績報表表明白酒行業正處在一個筑底期,行業格局初顯,并且酒業內部結構正在深度重構。行業調整三年,業績從整體下降到小規;厣,乃至第三季度的大范圍提升,說明白酒行業已經到了筑底向好的階段。
酒業并購
并購,一直是白酒行業近幾年的熱點話題。今年并購浪潮可謂此起彼伏,天洋控股沱牌舍得、北京糖業煙酒并購華都酒業、1919并購購酒網、歌德盈香并購酒老板、安徽百川收購多家經銷商等等不勝枚舉,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吾剛退去他上臺。
王延才表示,現在已經有一些企業在兼并重組上邁開了步伐,過去行業里面有各種各樣的兼并,但那些往往是業外資本,現在業內強勢品牌的兼并重組已經開始顯現,并且越來越猛烈。
百川董事長賈光慶也有類似的觀點,合作共贏,兼并重組將成為白酒行業的常態,中國白酒規模以上生產企業有幾千家,中小型城市流通企業有幾百家,但白酒行業龍頭企業茅臺五糧液的總體銷售加在一起還不到行業的10%,白酒行業需要出現能夠占據半壁江山的龍頭企業。
賈光慶的看法剛好契合了一個行業成熟與否的標志。看一個行業成熟與否,其標志就是要看這個行業的品牌集中度。一個成熟行業或產業,主流的品牌一般不會超過10個,但是掌控著70%的市場份額。據2013年中國釀酒協會的統計,白酒企業前20位的骨干企業,其銷售收入基本占全行業的40%之多,產量約占全行業的30%。如此看來,前10位的主流品牌占有的市場份額將更加的低,所以白酒行業目前尚不太成熟,并購或可促使白酒行業漸趨成熟。
其實,并購的實質就是為了保留優質以及有價值的品牌,淘汰弱小甚至沒有市場價值的品牌。這樣一來,強強聯合后,一則酒企煥發新的生命力,擁有更多的資本,二則為進一步拓寬市場和增強競爭力奠定了基礎。
酒企自建電商
隨著酒類電商漸趨崛起,且多以低價競爭,直接傷害到酒企的自身價格體系,鑒于此,各大酒企不僅在天貓、京東等平臺開設旗艦店自建電商渠道,且更多開始打造自身商城以及配送體系,希望借此樹立價格標桿保護自身利益。
洋河的電商布局在酒企中走在前列,2013年末洋河股份就自建平臺,推出“洋河1號”APP客戶端。如今,已在浙江、廣東和湖南等10余省份上線;五糧液雖然至今并沒有在自營電商平臺上大舉發力,但在10月30日五糧液關于混改的方案中,就明確提出預計用6.6億元為建設服務型電子商務平臺服務,而據昨日(11月19日)華東營銷中心年度會議上,五糧液負責人就透露,其電子商務平臺將在明年開始正式運營,由華東營銷中心代為管理。
今年動作最大的當屬茅臺。據可靠消息,茅臺籌劃很久的物聯網云商城也將于本月(11月)底進入內部測試階段。行業專家表示,對于茅臺酒企的電商平臺模式,其他有實力的名酒企勢必會效仿。因為茅臺作為中國白酒第一品牌,通過其巨大品牌號召力和廣泛影響力,一度在引領整個白酒行業的發展。
“你憑什么吸引消費者到專賣店買酒,除價格因素外,還得考慮消費者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茅臺負責人聶永曾這樣表示。他認為,名酒企發展電商的原因在于,一是傳統渠道轉型,二是網購興起,酒企和經銷商需調整適應。
瀘州鑫霸實業董事長魏云飛也持相同的看法,酒企自建網絡渠道不僅在于銷售,還有了商城或網站的端口,能實現“品牌宣傳、銷售品牌、產品宣傳、評價互動乃至企業文化宣傳。”
如今,在新常態下網購的興起,白酒企業需要抓住“互聯網+”的有效模式,根據企業自身找準其切入點和著力點,才能催生白酒市場新的活力。
酒類新三板
“新三板”市場,原指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進入代辦股份系統進行轉讓試點,因為掛牌企業均為高科技企業而不同于原轉讓系統內的退市企業及原STAQ、NET系統掛牌公司,故形象地稱為“新三板”。目前,是全國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權交易平臺,主要針對的是中小微型企業。
今年,白酒行業很多中小型企業青睞新三板。金易久大、酒仙網、品尚紅酒、燕樓國酒等的先后掛牌新三板,而華龍酒業、黔酒酒莊、法塞特股份、伊珠酒業等相繼啟動新三板上市計劃。
1)、掛牌新三板有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1919董事長楊陵江對于公司掛牌新三板這樣說道,“當年別人說我們是‘小三’,但現在企業公眾化(掛牌新三板)之后給1919帶來的價值讓我覺得當年的決定是有預見性的。”楊陵江表示,新三板掛牌對1919而言最大的收獲就是變成一個公眾公司之后,對品牌知名度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2)、掛牌新三板有利于拓寬公司的融資渠道。黃文雄坦言。“新三板掛牌后,變成規范的公眾公司,融資難度會比普通企業低很多。”在黃文雄看來,企業新三板掛牌是經過法律、財務的審計、券商的推薦的,這個過程會讓企業得到一個相對公允的價值評估,一來,可以降低企業后續的融資成本,二來也有利于吸引新投資人進來。
其實,微小企業掛牌新三板或者啟動上市計劃,無非是為了進一步促進企業的品牌和效率,使得公司運作更加規范以及快速健康的做大做強。
酒類B2B
今年,諸多酒類企業致力于開拓B2B領域,買買圈在2013年高調進入酒類O2O行業,今年已經完全拋棄當初選定的方向轉戰B2B;酒類電商大佬酒仙網旗下的中釀酒團購也于今年投入運營;11月16日品尚匯公司B2B進口產品平臺“店省省”正式投放市場使用;今年7月上線的“壹吉購”其單日流量平均在30萬元上下;王朝成旗下成立于14年9月的易酒批其淡季一月的銷售額達1億元左右,預計今年的年銷售愈10億元,凡此種種,可見B2B或可成為酒類電商的下一個新風口。
對此,買買圈負責人表示,“我們走了很多彎路,走著走著就發現不對,這不是廠商和消費者的需求”。言外之意,B2B模式才是廠商和消費者的迫切需求,與買買圈相同,從事賣酒近10年的北京盛初營銷咨詢董事長王朝成也放棄了B2C領域,進而轉戰B2B領域開設了易酒批,他也有類似看法,“(B2C)賣不上量,還虧錢,這種模式很難持續。”
其實,B2B模式的實質,就是讓廠家與消費終端店鋪對接,省卻酒水銷售的中間環節,以此換取利潤。據易酒批負責人陳晟強僅從物流運輸方面測算,B2B模式平均就能給終端節省2%~3%的成本,將原來批發商3%~5%物流成本降低到1%。
雖然,B2B模式逐漸受到企業的青睞,但有業內人士指出,如今經營B2B模式的企業,其主要發力點都是集中在消化存量上,這確實能解決一部分由于“黃金十年”造成的產能過剩、庫存過高給渠道帶來的壓力,然而并不能從產業上下游整合資源,真正實現互聯網帶來的渠道扁平化,即快速、免費、大量資源的充分對接。對此,君酒水事業部總經理林楓接受媒體采訪時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從前是‘開發區’,酒水行業發展靠的是增量,現在是‘舊城區改造’靠的是存量創新,需要產業優化”。
所以,B2B除了對“黃金十年”產能的存量消化外,還要注重從產業上下游整合資源,真正實現互聯網帶來的渠道扁平化,即快速、免費、大量資源的充分對接。
結語:白酒行業雖然尚沒有走出“寒冬”,但正在緩慢的向“暖春”邁進,經過此次階段性的調整,白酒行業勢必會迎來下一個更加健康、長足、充滿創新的新周期!白酒對于我們而言承載著太多的文化和情感訴求。如果沒有白酒哪有李太白的月下獨酌、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李清照的黃昏東籬把酒、蘇東坡的把酒問青天、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白酒恰如中國的文化越是沉淀越顯醇厚,愈是陳放愈是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