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的葡萄酒----從古典時期到地理大發現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變史
(第三章)
第三幕:愛琴海上的明星——古希臘葡萄酒文明 (一)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臘人居住在沿愛琴海的小型海岸平原地區,這些平原被險峻的山脈所分割,山嶺上遍布灌木和樹林,又或者寸草不生。 90%的希臘人居住地離地中海不到一日的路程,這樣的地理環境雖然極度不適宜發展農耕,但對于古希臘人遠航外出貿易或者尋找新的定居點大有幫助,正應了一句老話:陸地分裂了世界,而海洋又把世界連在了一起。在這片海域,古希臘人發展出了自己的多神宗教,宗教里的諸神力量非凡,有著不同的社會分工,也有著和人類一般豐富的情感,這表明古希臘人的多神信仰或多或少源自他們對于聚居社群中出現強有力的帶頭人的渴望。然而,古代惡劣的自然環境常常把人們的希望無情打碎,考古學家發現,古希臘人平均壽命在30-40歲左右,高山和大海給他們帶來了精神的財富,貧瘠的土地卻也讓古希臘人相比同時期發展出農耕文明的古埃及人和古中國人更加務實和善于思考。不同于農耕民族的一個最明顯區別,古希臘人對于自稱的具有超自然能力和通神能力的祭司和其他神職人員普遍懷疑,并對他們所謂的非凡能力提出挑戰。這種懷疑和挑戰最初是為了找出解決大多數人物質生活困難的辦法,但伴隨著思考層面的深入,挑戰領域也上升到了人們的精神領域,于是,愛琴海土地成為了古希臘人的試驗場,這里既有在社會制度上的民主與專制之爭,典型者如雅典與斯巴達,也有著思想家們對于自然、宇宙的思辨,正是在這片海洋文明的搖籃里各種思想間的交鋒,孕育出了后來的詩人荷馬,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悲劇作家斯庫羅斯、索?死账购蜌W里庇得斯,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思想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畢達哥達斯、伊壁鳩魯和芝諾,科學家阿基米德,還有偉大的亞歷山大帝。
古希臘文明中,愛琴海上的政治形態主要是林立的城邦,這是地區分裂的地理環境造成的,這些城邦之間有時保持著如兄弟般的友誼,有時也會因為利益問題而兵戎相見,公元前5世紀,雅典實力最強大,也是最有希望統一希臘建立一個民族國家的城邦,但在公元前404年,另一個強大城邦斯巴達擊敗了雅典,從此,古希臘諸城邦之間戰爭頻頻,直到來自北方的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崛起才給這片地區帶來了短暫的和平。在這里,我們不對古希臘城邦間歷史做過多的闡述,一來因為太復雜,二來由于大部分城邦雖然相互獨立,但各城邦的古希臘人其實彼此之間頻頻交流,這讓不同地區的人們有著相同的文化,城邦的戰爭或和平史不能夠對古希臘的葡萄酒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一點和后面要講到的葡萄酒中世紀文明不同,中世紀的歐洲正是因為政治上和民族上的分裂才衍生出了今天我們所謂的葡萄酒舊世界,這是后話,我們在中世紀篇會詳細講述。古希臘的葡萄酒文明更多是隨著古希臘人的社會生活發展起來的,所以對于古希臘葡萄酒文明,我們跟多需要關注的是古希臘人的生存形態、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
與今天所提倡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同,古希臘社會經濟的發展并非依靠技術革新,生產工具在上千年的時間里一直在緩慢改善,但是沒有哪一種工具或技術的出現對整個社會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海洋文明下的古希臘人相比于大陸文明下的農耕民族應該更加重視發展個人的自由,這一觀念受到古希臘社會各階層人士的認可,因而,古希臘人民相比于同時代的其他民族人民更加受到法律的保護,也正是在這里出現了早期的民主制管理。古希臘大多數城邦的公民由于有足夠的法律權利和政治權利,因而他們能夠更積極地把精力放在生產和貿易活動上,可以說,是特有的社會制度和海洋民族傳統的形成,在古希臘文明形成的早期讓這片不太肥沃的土地經濟開始發展起來。
古希臘的自然環境并不優越,從氣候上來看,屬于夏季干熱、冬季濕冷的地中海型氣候,土地是典型的巖石型土質,農民只能依靠雨水來澆灌莊稼,一般情況下,雅典的年均降雨量為8到24英寸。小麥每播種四年會有一年歉收,大麥相比之下更加耐旱些,每播種20年歉收一次,貧瘠的土地上只能生產有限的大麥和適合干旱環境的水果,如橄欖、葡萄等,面包、橄欖油、葡萄酒也是歷史學家所說的地中海三食,事實上,地中海三食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一直是希臘人飲食的核心。
最早應該是腓尼基航海家把葡萄酒和釀酒葡萄枝條帶到了希臘半島,大量葡萄的豐收,讓古希臘人開始接觸釀酒,并思考如何收獲好的葡萄以及釀出好的葡萄酒。古希臘人最初的釀酒與古埃及人相似:葡萄豐收后,人們用腳踩碎葡萄,使其出汁,利用陶罐收集葡萄汁進行發酵。在經過數個世紀的嘗試之后,古希臘人漸漸找到了自己的葡萄酒風格,并從田間的栽培到作坊中的發酵,慢慢摸索出了一套自己鐘意的葡萄酒釀造工藝。為了增加葡萄汁的糖分,古希臘人選擇在較晚時節采收葡萄,或者將一部分葡萄制干后隨其它新鮮葡萄一并發酵,抑或加熱葡萄汁,實現水分的蒸發和葡萄汁的濃縮,再有就是往葡萄汁中添加大麥、蜂蜜或大棗、無花果等水果,這樣釀出的葡萄酒酒精度含量較高,往往需要在酒中摻入一定比例的水后才能供人飲用。為了改良酒的風味,古希臘人在酒中加入水果、蜂蜜,玫瑰花瓣,香水,或諸如茴香、肉桂、藏紅花等香料,一些酒中甚至添加石膏。與古埃及人不同,葡萄酒是古希臘人日常生活的飲料,在古希臘社會的各個階層都能見到人們飲用葡萄酒,只不過不同階層的人群所飲用的葡萄酒依然有優劣之分。在古希臘社會,釀酒工人往往處于社會底層,他們在一天勞作之后,衣服上站滿了較多的葡萄汁,他們回家將衣物中的葡萄汁擰出到容器內進行發酵,獲得葡萄酒,但這樣的酒品質絕對不會太好,而且不適于保存。
和平時期的人口增長超過了逐漸超出土地的負載,導致了許多邦國在有限資源的分配上出現問題,這時各個城邦的統治者為了解決資源問題一般會對周邊富庶地區發動戰爭,久而久之,通過戰爭成長起來的強大邦國成為了整個地中海地區邦國事務的仲裁者,如斯巴達和雅典。約從公元前750年起,另外一些古希臘人開始向外開拓殖民地,其殖民范圍東到黑海北岸和克里米亞半島,西至西西里島和意大利半島南部,再遠一些可到達高盧南部,科西嘉島,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乃至整個地中海東岸線。在黑海沿岸,古希臘人在今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境內建立大片葡萄園。公元前600年,古希臘人抵達高盧南部的羅納河,建立馬賽城,并向當地人傳授了如何進行枝剪以控制葡萄產量的技術,到公元前500年,馬賽人釀造出了自己的葡萄酒。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的航船駛入地中海西部,與當時的西地中海霸主迦太基帝國發生沖突,此后數百年間雙方為爭奪地中海霸權而爭戰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