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全球啤酒市場老大百威英博對最大競爭對手SAB米勒的天價并購基本敲定,這其中因為涉及到SAB米勒持股雪花啤酒49%,所以備受中國酒業關注。另一則新聞是上半年,我國啤酒行業銷量同比下滑11%,據說三季度國產啤酒產銷量依然不容樂觀。銷量下滑和兩啤酒巨頭的整合是否有關聯?
先說說啤酒行業的下滑。從產業基本面看,啤酒行業的下滑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啤酒行業多年前已經是產能過剩的飽和性產業,行業增長率基本上都是個位數,已經多年很難追上GDP和通貨膨脹率的增長,消費群體的年輕化使得人口紅利基本兌現已盡;
其次產品是與消費者價值交換載體。好產品是一切商業模式、品牌營銷的起點,但啤酒的高產業集中度,帶來了過度競爭,說白了就是以價格戰、成本戰為主,過份的追求低成本。比如個別酒廠原料從純正大麥轉向大米、淀粉等,比如工藝從自然發酵到高濃稀釋,這些創新降低了生產成本,但也是以嚴重損害啤酒口感、消費體驗為代價的,也就是以犧牲消費者核心利益為代價的,這也是進口啤酒井噴的本質原因;
第三、國產啤酒在營銷上過于競爭導向,忽視了消費者導向,忽視了中國快速消費品消費升級、價格升級的機會,營銷上過分依賴于渠道下沉和推廣促銷,已經很難迎合正在崛起、擴容的中產階層、準中產階層的需求,他們的需求正在被葡萄酒、果酒、調和酒等新品類取代,RIO預調雞尾酒的黑馬式增長量來自哪里?毫無疑問,是啤酒,搶了中高端啤酒的一部分消費群體。
當然,“涼夏”也是影響2015年啤酒產銷量的一個因素,畢竟啤酒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當;2014年世界杯對啤酒的增量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2015年同比數據。所以說,啤酒行業的下滑,特別是國產啤酒的下滑,有外在因素,但更多的是內在因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從上述原因分析看,啤酒行業2015年的轉折,短期看與全球兩大啤酒巨大的整合關系并不大。
再說說百威英博對SAB米勒的并購,主要談二級市場研究員、媒體比較關心的兩點。
并購后的百威英博SAB米勒會不會主動減持雪花啤酒?個人認為不會。
首先,減持不符合國企華潤的利益。百威英博SAB米勒持有49%足夠高的股權,才會在東北三省、四川、湖北、安徽、華中大區等大市場區域戰略防御協同,才會對山東、北京等主要競爭對手的大市場區域戰略進攻協同,這種協同可以為雪花啤酒降低銷售費用,為國企華潤帶來利益增加;
其次,主動減持不符合百威英博將亞洲、非洲作為全球增長點的戰略定位。百威品牌上已經占位中國啤酒高端,但中檔的哈爾濱啤酒發展乏力,恰恰需要雪花啤酒的高銷量、高份額,以夯實競爭地位;
第三,百威英博在10月8日的聲明中指出,已經就監管事項做了“卓著的工作”,并且鎖定了可以完成交易的清晰路徑。更何況,如果交易因監管障礙而最終失敗,百威英博應支付30億美元的反向分手費給SAB米勒。
那么,百威英博對SAB米勒的并購,特別是后者繼續持有49%的雪花啤酒,會有國產啤酒行業有什么影響?毫無疑問,對青島啤酒的影響巨大。“高端百威啤酒+中端雪花啤酒、哈爾濱”的三劍合璧、戰略協同,將形成巨大競爭壓力,使得“高端青島啤酒+中端嶗山啤酒”應對不暇,特別是啤酒不像葡萄酒還處于行業擴容期,青島啤酒作為行業領導品牌應該不會有張裕葡萄酒那么悠閑坐等增長的機會;但個人認為,兩大巨頭并購對燕京啤酒的影響會相對小一些,因為燕京啤酒是以中低檔為主,并且有北京、廣西等明確的根據地市場。
但大家也應該看到,百威英博并購SAB米勒對中國啤酒市場格局的影響未必那么快,但影響將越來越大。只有變化是不變的,變化中的商機在進口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