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種,三分釀”“這是從未開墾過、沒有任何污染的沖積扇沙石土壤,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能生產高端葡萄酒的絕佳產區之一”……談到寧夏賀蘭山東麓這片地處北緯37°至39°的陽光坡地,中糧長城葡萄酒寧夏公司總經理馬永明顯得異常興奮。
五年前,正是看好賀蘭山東麓獨特的光、熱、水、沙等風土條件,中糧集團與寧夏政府達成葡萄基地建設和葡萄酒酒莊建設全產業鏈戰略協議。五年后,拔地而起的長城云漠酒莊,建設用地16.4萬平方米,其中地下酒窖7000平方米。昔日無水、無路、無電、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如今已成為中國最大的世界優質葡萄品種的資源集聚區。
事實上,被寧夏吸引來此扎根的葡萄酒企業并非僅此一家。
寧夏回族自治區葡萄產業發展局局長李學明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近年來,保樂力加、軒尼詩、張裕等國際國內知名企業競相在寧夏建基地、建酒莊,西夏王、賀蘭山、加貝蘭、巴格斯、銀色高地等一批自主企業品牌迅速崛起。截至目前,寧夏葡萄種植面積發展到59萬畝,釀酒葡萄51萬畝,已建成酒莊72家,正在建設的58家,年產量20萬噸近1億瓶,加工能力近27萬噸,在國內外葡萄酒大賽中先后獲得200多個獎項。由小小葡萄串起的“紫色”產業帶,在賀蘭山東麓已蔚然成型。
當然,這不僅僅因為賀蘭山東麓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土壤透氣性良好等無法復制的天然優勢,更得益于政府推動、政策支持的后天發力。
李學明說:“葡萄酒產業投資長、收益慢,但卻有著較其他產業更大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產業延伸優勢,不僅能實現土地可持續發展,將難以種植糧食作物的戈壁荒灘改造成萬畝葡萄園,土地沙化得以治理,更能帶動旅游、包裝、物流等其他相關產業發展,同時還能為產業周邊縣市勞動力提供巨大就業市場。”
為此,寧夏將葡萄產業列為全區經濟轉型升級十大產業集群之一重點推進,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省級葡萄產業園區管委會、第一個廳級葡萄產業發展局。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促進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及文化長廊發展的意見》《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保護條例》《賀蘭山東麓列級酒莊評定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規政策,每年投入2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100億元。從產區保護、資金投入、科技支撐、人才培養、市場推介等方面全力推動葡萄產業快速發展。
一系列政策充分調動了當地人投資葡萄酒產業的熱情。除了大型酒企外,星羅棋布的精品小酒莊已成為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產區快速崛起的最佳證明。
寧夏類人首酒莊董事長馮清曾經是個裁縫,2002年投身葡萄酒產業,他更愿意稱自己為“葡萄酒發燒友”。他說:“中國葡萄酒發展的希望在民間大眾,潛力也在大眾。大眾的消費才是推動中國葡萄酒繁榮強盛、健康快速發展的決定力量。”為保證質量,馮清規定,必須是在晴朗的日子上午10點后(待露水蒸發后)才能開始采摘葡萄,并在采摘后的3個小時內進行脫梗破皮的處理,以最為新鮮的狀態進入發酵流程。
在賀蘭山東麓,這樣精細嚴格的小酒莊已占到葡萄酒企業的九成。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黨組副書記、特邀顧問郝林海介紹,“小酒莊大產區”的模式明確提出不搞工廠酒,不歡迎工廠化的投資,只做酒莊酒,每瓶酒都是從自己葡萄園里種葡萄開始,嚴格按程序生產。
“保證每一瓶酒都是酒莊酒,每一瓶酒都是行家認可的好酒,才是寧夏的立身之本。”郝林海說。
在這樣的理念下,“小酒莊”賀蘭山晴雪出產的加貝蘭在2011年“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賽中摘得國際特別大獎,董事長容健對此十分自豪,“這是中國葡萄酒到目前為止在世界葡萄酒評選中所獲得的最高獎項”。
像賀蘭山晴雪這樣規模的酒莊,寧夏擬打造超100個。
“紫色產業”葡萄酒已然成為寧夏繼“紅色名片”枸杞、“黑色名片”煤炭之后的另一張靚麗名片。
展望未來,李學明描述了寧夏葡萄酒產業的雄心壯志:“到2020年,寧夏要推進100公里葡萄文化長廊建設,葡萄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建成100家以上高品質酒莊,實現1000億元綜合產值,吸納10萬人就業。成為國內最大、全球知名的葡萄文化生態經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