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類生命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生活最重要的物質。人類離不開水,人的身體有70-80%是由水組成。
自古以來,人們擇水而居,人類的文明起源于河流。古埃及文明發源于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發源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又叫兩河文明);古印度文明發源于恒河流域;中華文明發源于黃河流域。
河流讓人類與自然有了交互和對話的能力。尤其對農耕文明而言更是如此。白酒釀造根植于農耕文明,因此,白酒與河流息息相關,總是存在著若遠若近的關系。
赤水河孕育了茅臺、郎酒、習酒、董酒等老名酒企業,催生了國臺、金沙等二名酒品牌。長江在四川境內孕育了瀘州老窖、五糧液、劍南春、沱牌等老名酒企業,也在湖北境內催生了稻花香、枝江、白云邊等二線新名酒品牌。在蘇魯豫皖交界處的淮河流域,同樣也是美酒云集,既有古井、洋河、宋河、雙溝這樣的老名酒品牌,同樣也有今世緣、口子窖等類似的新名酒企業。
作為中國第二,世界第五的黃河,締造了中華文明,并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黃河周邊,及其流域范圍內也有諸多白酒企業。第一屆名酒評比會上所評出的四大名白酒企業中,汾酒和西鳳分別在深受黃河影響山西省汾陽市,和黃河支流渭河河畔的陜西省寶雞市。而除了這兩大老名酒企業之外,還有內蒙古的河套,青海的互助青稞,河南的仰韶、杜康,山東的扳倒井、景芝等也都深受黃河文明的熏陶。
但是,在白酒行業,赤水河名酒產區,長江名酒帶、淮河名酒帶早已聲名遠播,并以整體品牌為流域內白酒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經濟效益。而黃河名酒帶客觀存,但時至今日,一直沒有企業將之上升到企業戰略和產業集群的戰略高度加以規劃和打造。
當前,白酒市場處在深度調整期,產業生態更加復雜,新的商業機遇正在孕育。在這種情況下,站在白酒產業釀造本質、白酒產業發展演變規律及商業邏輯的角度,梳理白酒產業競合規律,探討黃河名酒帶定盤戰略,及流域名酒企業競合發展之道,對中國白酒產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和積極而重大的意義。
01、中國名酒產區的形成與發展
一方水土,釀一方酒。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不同,對世界釀酒產業而言,產區既是一個客觀存在,也是一個充滿極大排他性的商業話術體系。比如所謂的波爾多產區,描述了法國吉隆河流域生產葡萄酒的事實,并經過長期的商業化運作,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最好的葡萄酒產于法國波爾多的認知。同樣是出于商業競爭的需要,美國釀酒人卻將以法國波爾多為代表的歐洲葡萄酒定義為舊世界的葡萄酒,而以美國加州納帕酒谷為代表的葡萄酒界定為新世界的葡萄酒。在美國釀酒人的話語體系內,葡萄酒有了新舊世界的“二元選擇”,而對法國葡萄酒釀酒人而言,葡萄酒是“單極世界”,產自波爾多的最好。而在事實上,中國的煙臺、新疆,歐洲的意大利等也都生產優質的葡萄酒。
在白酒行業,產區概念的形成與建國以來的歷屆名酒評比會有關。第一屆名酒評比評選出了茅臺、汾酒、西鳳、瀘州老窖四大名酒。其中,茅臺屬于長江支流赤水河畔,瀘州老窖位于長江上游瀘州河畔;西鳳產地寶雞位于黃河支流渭水河畔,汾酒屬于黃河流域。而到了第二屆、第三屆名酒評比,又增加了淮河流域的古井、洋河等企業。這為白酒產區的發展奠定了產業基礎。
第三屆名酒評比會正式提出了按照香型評定名酒的方法,并由此確立了濃香、清香、醬香為白酒三大主體香型的事實。其中,茅臺為醬香型白酒代表,汾酒為清香型白酒代表,瀘州老窖、五糧液、古井、洋河等為濃香型代表企業。1980年代開始,川酒崛起,濃香型白酒企業逐漸發展壯大,一度占據白酒市場70%多的市場份額。
但是,濃香型白酒在風格上并不統一,彼此之間差異很大。1990年代,著名白酒專家沈怡方先生曾經撰文指出,在濃香型白酒領域存在著以四川為代表的濃郁型風格和其他地區淡雅型風格的區別。但是產區的概念被正式提出還要在2000年以后。2003年《糖酒快訊》記者雷達撰寫了著名的《發現淮河名酒帶》一文。這是行業媒體第一次對長江名酒帶和淮河名酒帶進行較為系統的報道。
雖然《發現淮河名酒帶》一文并沒有在川黔板塊引起共鳴,但是卻得到了正處在低谷時期的淮河流域名酒企業的高度重視!栋l現淮河名酒帶》一文明確提出了以安徽蚌埠——江蘇的雙溝為中心,橫跨安徽、江蘇兩省,構成淮河名酒帶,具體包括古井、洋河、雙溝三大名酒,及今世緣、口子窖、金種子、皖酒等二名酒,亳州、宿遷兩大酒城。2004年,在蘇魯豫皖四省行業協會聯手,放大了淮河名酒帶概念,將淮河名酒帶擴展為黃淮名酒帶,并在江蘇洋河酒廠召開了第一屆蘇魯豫皖白酒峰會。
蘇魯豫皖白酒峰會推動了四省白酒聯盟共同形成板塊共振效應,推廣淡雅濃香,與四川的濃郁型濃香做品類切割,并最終在白酒行業形成消費潮流,為洋河、古井、今世緣等品牌的逆勢崛起提供了產品支持。從蘇魯豫皖四省白酒峰會到2012年白酒行業進入新一輪調整期,以江蘇洋河、安徽古井為代表的東部白酒板塊崛起,形成了東西部白酒精彩紛呈,爭奇斗艷的局面。由此可見,產區對推動區域白酒產業發展的作用及貢獻不容忽視。
也許正是看到了蘇魯豫皖產區聯盟的力量,2008年,四川釀酒人提出以四川的瀘州、宜賓,及貴州的仁懷構成中國白酒金三角。中國白酒金三角的提法在2012年之前在白酒行業影響較大。當時,白酒市場正處在高速發展期,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沱牌等蒸蒸日上。中國白酒金三角的概念即是一個事實,即這里是中國名優白酒的集中地帶,是對長江名酒帶的進一步明確,同時也符合四川及貴州地方政府推動白酒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
但是2012年之后,隨著白酒產業競爭環境的變化,貴州赤水河流域醬酒陣營崛起,貴州省委省政府也制定了“未來十年中國白酒看貴州”的產業戰略。對貴州釀酒人而言,打造赤水河谷整體品牌概念顯然更具商業價值。此后,“貴州酒博會”、“黔酒中國行”的戰略目的都是為了打造貴州白酒整體品牌。
這一時期,四川白酒陣營依然在積極推進中國白酒金三角戰略,不過此時的“金三角”已經不再包括貴州的赤水河白酒產區流域。長江名酒帶一分為二(四川和貴州)看似已成定勢。但是在2017年,有關中國白酒金三角又出現新的轉機。2017年3月20日,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保芳等茅臺集團負責人及中國酒業協會、中國白酒金三角協會等相關負責人共同考察五糧液集團,雙方達成了包括“共同打造國際市場”,“共同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在內的五大共識。雙方約定形成定期溝通機制,深度交流合作,在新常態下形成新的戰略合作聯盟。
可見,在新的產業發展時期,打造產區整體品牌,尋求共振效應,已經成為一種更加值得關注的現象。
西部的長江名酒帶分分合合,最終走向合作,東部的蘇魯豫皖白酒陣營也并非鐵板一塊。其實在白酒行業,黃淮名酒帶的概念一直存在頗多爭議;春影l源于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主要流經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四省,流域范圍主要集中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在歷史上,由于黃河決口,奪淮入海,形成了一個黃淮交織的區域,而這個區域與淮河流域在地理位置上大致相似。
這一區域的主要白酒企業有江蘇的“三溝一河”,安徽的古井、口子窖,河南的宋河等。而對于遠在山東北部的扳倒井、景芝,及河南東部的仰韶等企業而言,無論在地理,還是在文化基因方面,均屬于純粹的黃河流域,而與淮河沒有關聯。因此,在洋河、古井等企業崛起之后,黃淮分流,“脫淮入黃”已經成為成這些企業的共識。
2012年,白酒行業媒體《國家名酒評論》刊發了《黃河酒魂》一文,提出了“黃河名酒帶”的概念,文章得到了黃河流域白酒企業及地方協會的高度認可,黃河名酒聯盟呼之欲出。
由此,我們可以梳理出依托于中國三大河流——中國名酒產區的演變路徑。
一、2003年:兩大產區
分為長江名酒帶和淮河名酒帶,其中長江名酒帶主要包括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劍南春、沱牌等四川和貴州的白酒企業,淮河名酒帶主要包括古井、口子窖、皖酒、洋河、雙溝、今世緣等安徽和江蘇的白酒企業。
二、2004-2008年:兩大產區
淮河名酒帶擴大為黃淮名酒帶,山東、河南整體被劃分到黃淮名酒帶。
蘇魯豫皖四省白酒峰會連續召開五屆,極大的推動了以洋河、古井為代表的蘇酒和徽酒發展。東部白酒整體壯大,內部分化,競爭加劇。
三、2008-2016:三大產區
2008年,最后一屆蘇魯豫皖白酒峰會召開,中國白酒金三角的概念出籠。
2012年以來,貴州省全力以赴打造赤水河谷名酒產區。
同年,黃河名酒帶概念被媒體提出,“脫淮入黃”成為魯豫部分酒企的戰略企圖,但是黃河名酒帶尚未形成行業共識。
通過對白酒產區演變路徑及演變規律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
在白酒產業釀造本質、產業政策及商業競合規律三大作用力的共同推動下,白酒產區在2016年的檔口形成了長江名酒帶、赤水河谷、淮河名酒帶三大產區并駕齊驅的產區格局。
2004-2008年被廣泛提起的黃淮名酒帶,2012年的中國白酒金三角概念被提出,2017川黔白酒對此達成共識。由白酒產業釀造本質及競合要素決定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
曾經在建國初名酒評比中占有絕對競爭優勢的黃河流域白酒陣營一直沒有提出明晰的產區概念和話術體系。但是在事實上,黃河名酒產區是中國白酒產區學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