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將其統稱為“絲綢之路”。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對“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作了簡明、生動的闡釋。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惠及各個參與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共建項目,彰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由此,“走出去”和“引進來”應該成為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重要步伐。
為什么要走出去?
在“一帶一路”中,有一些與葡萄酒相關的重要區域,包括甘肅、寧夏等在內的西部產區以及煙臺等東部產區,在這些產區相關部門、企業的努力之下,中國葡萄酒的品質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產品在多項國際葡萄酒大賽中獲得認可,中國葡萄酒完全有了走出去的資本。所以,在國家“一帶一路”政策支持下,中國葡萄酒應該啟動“走出去”的戰略步伐,在葡萄酒出口方面加大與歐美亞區域國家的貿易往來,拓展葡萄酒生產和貿易的國際格局。
為什么要引進來?
中國地大物博,很多地區都具有釀酒葡萄適宜生長的環境,在甘肅、寧夏、山東等地,已經有來自法國、美國等知名葡萄酒企業在中國建設酒莊,發展葡萄種植基地。“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引進這些比較有優勢的葡萄酒企業有利于中國建立一個穩固的葡萄酒產業發展體系。這是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大格局,也是未來國產酒全球化布局的大方向。
國產葡萄酒發展需從自身做起
古代絲綢之路曾為豐富沿線人民的生活,促進貿易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中國與沿線國家經濟文化聯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絲綢之路將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而與“一帶一路”密切相關的中國葡萄酒產業也必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要想抓住這些機遇,國產酒必須從自身做起。
首先,打造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葡萄酒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藝”的說法,所以我們應該尋找更適合中國產區的釀酒葡萄品種并提高栽培技術,增強國產葡萄酒的個性。目前,國內一些酒莊在提高酒的品質上下足了功夫,在原料、工藝方面更加精細化,嚴格把控質量,所以也生產出了備受國內外認可的高端產品。
其次,培養、引進高水平技術人才。葡萄酒是舶來品,因而中國葡萄酒產業的基礎較為薄弱,隨著產業的快速發展,極度缺乏種植、生產技術方面的人才。從長遠來看,如果不能培養或者引進這些技術層面的人才,就會影響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內一些院校已經開設了相關專業,留學國外的專業人才也紛紛回國,投身到了國產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大潮中。
再次,提升產品性價比。在中國,很多產品的價格定位并不是從市場、消費者和產品品質出發,而是從經營者去考慮,一旦價格脫離了市場,就會失去很多消費者。因而,酒企、酒商應根據市場需要調整產品結構,以合理的價格面向消費者。
最后,加快本土葡萄酒文化建設。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談論葡萄酒文化的建設問題,雖然也有一些企業在做這方面的工作,但總體上看,大部分企業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渠道建設上,而忘記了真正的購買者是終端消費者。此外,很多營銷人員缺乏葡萄酒知識,不能將文化傳播和銷售結合在一起,導致產品不能形成足夠的影響力。因而,本土葡萄酒文化建設既是一項長遠的工作又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