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第八大葡萄酒進口國。在持續3年的低迷調整后,我國葡萄酒進口再次出現持續大幅增長。2015年全年進口葡萄酒總量 62.3萬噸,貨值20.01億元人民幣。2016年1月至6月進口葡萄酒總量31.4萬噸,貨值10.59億美元,同比上升14.7%和15.9%;同期國內葡萄酒產量為42.2萬千升同比增長7.7%。
在當前我國進口葡萄酒大幅增長形勢下,多種隱憂也顯現出來。
一是國內葡萄酒產業受沖擊
從國外看,一方面歐洲傳統葡萄酒產區國給予種類繁多的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歐委會農業和農村發展總司數據顯示,歐盟用于支持葡萄酒產業的預算每年都超過10億歐元;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多邊自由貿易協定進程的不斷加快,對新西蘭、智利、澳大利亞等新興葡萄酒生產國的葡萄酒關稅將逐步取消,提升了進口葡萄酒的價格競爭優勢。從國內看,葡萄種植生產普遍集約度、機械化作業程度偏低,葡萄酒生產經營成本明顯高于國外主要葡萄酒產區;加之品牌價值和文化底蘊薄弱,在競爭中處于劣勢。隨著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和消費觀念的轉變,進口葡萄酒也不斷放低身價,中低端產品進口量快速增長,國產葡萄酒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國產葡萄酒產量與進口量的比值已經從2009年到5.5:1下滑到2015年的1.99:1。
二是行業集中度低,缺乏定價標準
根據《中國進口葡萄酒CFDF指數及市場報告》,年進口額超過500萬美元企業有38家,100萬美元至500萬美元的有 207家,全部進口商約5000家,行業集中度相對較低。另外,國外葡萄酒體系十分復雜,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舊世界產區國家各自建立不同的分級標準和產區管理制度,而新世界產區國家分級體制相對不夠健全,復雜的產區和分級制度使消費者難以判斷價格標準,數量龐大的酒莊和品牌客觀上增加了消費者認知的難度。進口葡萄酒市場仍處于“盲從”階段,還存在“進口酒好”、“某產區是好酒”等錯誤消費理念,導致價值幾十元一瓶的佐餐酒等低端產品經過酒商包裝能夠賣到幾百元。產品良莠不齊,價格混沌不清,商家魚龍混雜等問題客觀存在。
三是質量安全問題時有發生
2016年1月至5月,全國共檢出不合格進口葡萄酒74批。其中安全衛生項目不合格29批,除了少部分為鐵、鉛等重金屬超標和干浸出物含量不足外,絕大部分為食品添加劑超標,或添加不允許在葡萄酒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此外,質量安全隱患也存在于流通環節,葡萄酒的運輸、存放對于溫度、濕度都有一定要求,而專業的葡萄酒物流和倉儲費用較高,部分經銷商為節約成本采用普通物流和倉儲。造成葡萄酒酒質提前老化、變質,影響消費者身體健康。
四是瘋狂投資海外酒莊存風險
近年來,國內企業加速投資海外酒莊。部分如中糧、張裕等國內葡萄酒企業處于投資考慮,通過收購酒莊降低進口成本,擴充海外渠道;還有部分如茅臺等白酒企業出于品類多元化考慮優先布局;此外還有毫無酒類經營經驗的企業將其作為固定資產投資或進入進口葡萄酒市場的敲門磚。然而,酒莊屬于重資產項目,投資周期較長,產能受限,且受天氣等外界影響較大,風險較高。加之部分企業無國內銷售渠道和品牌建設能力,缺乏市場支撐更是難以盈利。海昌集團陸續收購14家海外酒莊,由于經營不善和管理運營成本高,有的不到半年便掛牌出售。
對此,筆者建議參考歐盟運作方式對國內葡萄種植加工產業進行普惠性補貼,加強對國內優良產區葡萄酒的宣傳和保護,借鑒法國法定產區的管理經驗,提高消費者對國產葡萄酒的認知認可程度,倡導消費者理性消費,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建議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加強對基礎性消費問題的研究,建立起我國對進口葡萄酒的分級分類體系,對優良產區和酒莊給予資質認證,幫助消費者提高認知和鑒別能力。要完善法律體系,建立健全政府監管體系,加大對不合格進口葡萄酒和傍名牌、以次充好等不良現象的打擊力度。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強、信譽好、信息化水平高的進口葡萄酒經營企業,倡導行業自律,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建立健康的流通秩序。發展貿易商、品牌運營商、品牌服務商、電商等多業態經營模式,促進渠道扁平化、信息透明化和利潤正常化,提升行業集中度。此外,要加強對海外投資酒莊的風險提示,引導企業合理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