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消費者喝葡萄酒還要加入雪碧等飲料,否則我們的口感是不適應的。在這個期間,2001年,張裕和卡斯特(現在的卡思黛樂)的合作算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導致卡思黛樂名聲大振,也快速完成了品牌化進程,成為中國進口葡萄酒的品牌代表。隨后一些知名大酒商幾乎都曾經是卡思黛樂的代理商。
這期間,政府也嘗試跟一些國家談雙邊自貿協定,特別是2001底,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WTO),進一步推動了進口葡萄酒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和智利之間的自貿協定,根據“中智自貿協定”,我國對智利產品的關稅逐年降低,2014年葡萄酒關稅已經降到1.4%,到2015年智利葡萄酒出口到我國的關稅降低為零。
為履行世貿承諾,2005年1月1日,降低了900多個稅目稅率。2004年葡萄酒進口關稅從44.6%下調到14%,富人爭相到世界各地購買名牌包和手表等。中國經濟繁榮靠投資拉動獲得高增長,房地產開始走向瘋狂,虛假繁榮開始出現,貧富差距加大,富有階層追趕潮流,和世界接軌,所以學習葡萄酒的開始增多,葡萄酒需求進一步釋放,但這一輪是以高端酒的需求開始的,所以名莊開始登場,假冒偽劣越來越沒市場了,模仿長城也開始賣不動了,葡萄酒增長速度加快。
06、07年,第二批業外資本介入,推波助瀾。由于這批人主要是以做金融、貿易地產的居多,所以投資主要做進口酒或酒莊。這批人逐漸成社會主流消費領袖,進一步推動了進口酒的增長。2008年,進口葡萄酒進入第三階段,我歸納為發展階段。這個階段開始有大量中國酒水經銷商和酒廠開始進口瓶裝酒和散裝酒。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假冒偽劣、OEM產品,花樣百出。
奧運會推波助瀾,加大了國外酒商的興趣。恰在此時,國外供求失衡了,而國內消費需求卻升級了,因為國家倡導拉動內需。刺激內需靠什么?就是吃喝玩樂。沒標準是當時最大的標準,所以產品亂定價,競爭便更加激烈,也因此導致
營銷成本上升。
這個階段開始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品嘗到了進口葡萄酒。在那幾年,我認為是進口葡萄酒打基礎的階段,當然這個階段表現出來的是非理性的瘋狂。
在這期間,很多業外資本看中了葡萄酒的發展前景,加之整個中國經濟發展迎來了虛假繁榮,07年上證指數達到最高點6124點,房價也形成歷史高點,隨后推出的經濟刺激計劃,其實是暴露了中國經濟過火的、不成熟的發展。此外,國外經濟又出現了問題,葡萄酒供大于求,東西多沒地方放,就把中國作為了核心的出口地。
在這個瘋狂階段,隨著貨幣政策、投資結構的調整,名莊酒出現了瘋狂上漲,導致那幾年葡萄酒迎來了瘋狂期,也迎來了中國資本收購海外酒莊的瘋狂期。這是進口葡萄酒發展最快的階段,全中國主流城市、主流渠道都開始進入。
消費者面臨國家、品項、品種、品類、品牌難以辨別。東西、沿海內陸巨大的差異,導致一邊熱火朝天、一邊迷茫跟風。產量沒限制,沒有供需失衡,價格就不會持續上漲。產區、產能稀缺,價格就沒邊界。此時,全球快餐化葡萄酒盛行,當時世界排名前15名中,快餐酒占有了7席,很多擁有大資本的集團不斷進行并購重組。
總體而言,白酒的價格是有邊界的,但酒莊是限產的,供求關系受限,供需是失衡的,應該維持高價才對。但09年開始,進口酒瘋狂進入,一是低端酒就占據主導,二是拉菲等名莊酒滿足了部分人炫耀心理和投資心理,并演變成投機,包括造假。當價值不支持價格繼續上漲的時候,就必然導致高價崩盤,最后拉菲也成為“博傻工具”。
從2012年開始,隨著中國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酒水所面對的目標消費群的變化,進口葡萄酒也進入了一個調整期,一直到2015年底。在這個調整期,由于我們迎來了一個新消費時代,消費需求發生了變化,飲酒習慣、飲酒動機、主流人群都發生了變化。特別是三公消費的限制,成了當時的催化劑。在這幾年里,導致了白酒全面調整乃至于有衰退的痕跡,黃酒在緩慢增長,啤酒生產量開始出現下滑,而進口葡萄酒卻繼續快速的增長。
2016年開始,一直到2020年,我猜測進口葡萄酒會進入一個井噴期,或者理解為普及階段。井噴的體現,一個是葡萄酒的進口量大幅增長,第二就是葡萄酒單價更便宜了。市場可以通過量大和便宜來對大眾消費者進行普及,最后形成新的消費習慣。
我認為在這一輪中國葡萄酒的普及階段中,進口葡萄酒將會成為引領者,而國產葡萄酒演變成跟隨者的角色。這里的主要原因還在于“信任”二字上,什么時候國產酒取得廣大消費者的信任,才會真正迎來國產酒的春天。而中國的酒莊也會在尷尬中迎來中國市場最好的成長期。
從企業的經營模式上,在此之前,基本采用的都是“代理+直營”的模式。到2016年,經營模式正在全新演變的過程中。由于中國市場在過去的時期是渠道為王,而非品牌為王,所以經營模式的重點都是圍繞都渠道來演變。其實,這些年的經營模式也依然是圍繞渠道,只不過側重點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渠道驅動演變成了價值驅動。
渠道推動市場的作用開始發生變化,渠道變得碎片化,變短變窄了。這導致以往的渠道在接下來市場發展中的作用已經大不如從前。
未來,最重要的應該是價值驅動模式,價值就在于兩點:一是依托良好品質的品牌力;二是服務。把這兩個環節做好,才是未來核心運營進口酒的關鍵。至于你是專賣店,還是短鏈代理,還是電商,還是B2B等等,核心還是要看價值的創造,例如當前的B2B模式,主要核心就是能否為中小經銷企業或者說能否為終端提供品質不錯、價格便宜的、送貨及時有保證的服務。
當然,渠道就是銷售的管道,管道越粗越短,你的流動才不會受阻,未來的空間才會越大。而且,未來一定要做減法,不要總想著什么都做,總希望大而全,而是要做深做透,要細化,挖井挖出水來,才能解渴。
消費永遠都是多元的,模式也是不斷隨著時代在變化的。進口葡萄酒的這二十年,給了我們很多思考。酒早已超出它作為一種飲品的自然屬性,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為酒業奠定更廣闊發展格局的恰恰就是文化,所以我們的視野必須向前看。但我們對酒文化的理解,往往更偏重于歷史傳統,只是,從商業發展的角度,重要的還是未來。
在這些年的演變中,中國有一批批的弄潮兒不斷在推動著進口葡萄酒的發展。有的是機緣巧合,有的是業務轉型。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最早的一批進口葡萄酒的弄潮兒,大多是移民到海外的人,或者是在沿海比較前沿的經營者。內地的經營者雖然也有很早的,但少之又少。
其實,葡萄酒一直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互聯網、快餐化和風土主義這四股力量的交織中成長的。在企業的四種活法中養豬的居多,養女兒、養兒子、養寵物的雖然有,但也比較少。
如今,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改變,我們迎來了全新的消費時代。社會環境的變遷,導致玩法都在改變。接下來,你是采用張三豐的“繞指柔劍”,還是東方不敗的“葵花寶典”,亦或是任我行的“吸星大法”、令狐沖的“無邊落木”、岳不群的“古柏森森”,自己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