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室內,中國書法裝飾品隨處可見;這些中國文字也同樣出現在螢火蟲酒莊(Firefly Vineyards)葡萄酒的酒瓶上。而在室外,這片12英畝的葡萄園卻被夾在牧場(德克薩斯牛仔們用來儲備干草的地方)和門廊上飄揚著星條旗的經典納帕木質房舍之間。
利益在召喚
莊博士總是強調說釀造葡萄酒不過是他的“愛好”而已,一切由此產生的利潤都會被用于資助中國的貧困失學兒童。然而,僅是位于納帕的這個酒莊每年就有5000箱的外銷量,同時他還在中國擁有另外一個規模大20倍的酒莊及一個專門推廣加州葡萄酒的非盈利組織,這一切讓他的話變得令人難以置信。
“實際上,我并沒有想尋求一個產酒量很大的酒莊。我所需要的僅僅是一個精致的小酒莊,給自己找點事情做而已。”這位七十二歲的倚科能源公司(Eco Global Solutions)的所有人如是說。“如果我只是把它當作一種喜好,它會給我帶來很多樂趣。但我要是把它當作生意來經營的話,恐怕我的白頭發就要全冒出來了,看上去就像八十多歲一樣。”
八年前,當莊博士搬來加州葡萄酒產區時,他是首批在納帕購買葡萄園的中國投資者之一。從那以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這里收購酒莊,并將生產出的葡萄酒銷往中國。位于陜西省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the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葡萄酒學院(the Wine Academy)的一份報告表明:2014年中國的葡萄酒消費量達到了19.4億瓶。
他們中的一些人像莊博士一樣,旅居美國幾十年,但跟中國還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另外一些人則專門搬到加州,嘗試著親手釀酒,或是雇傭美國人來替他們打理酒莊,釀造符合中國人口味的葡萄酒。
連姚明這個身高七英尺六英寸的中國籃球明星都于2009年推出了自己的納帕葡萄酒,并且將這款名為姚家族(Yao Family)的葡萄酒銷往中國。每年他到自己的酒莊視察四次,監督葡萄酒的生產。著名的酒評家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為該酒莊出產的2010年份赤霞珠葡萄酒打了90分的高分。
榮耀的事
除了獲取利潤,擁有位于納帕的優質酒莊還會為中國投資者帶來一種榮耀感,他們經常在此舉辦聚會,招待生意伙伴。此外,根據EB-5投資移民計劃的規定,為美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會幫助投資者們贏得在美居留權。
美籍華裔鄭建穗(Stanley Cheng)是美亞(Meyer)廚具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當1997年他買下愛藤酒園(Hestan Vineyards)時,人們給了他一個頗具爭議的頭銜——納帕的第一位華人釀酒師。來自于香港的鄭建穗為了塑造好自己的品牌,特別在與獲得米其林三星的法國洗衣店餐廳(the French Laundry)相隔不遠的地方開設了一間品鑒室。
在過去五年間,一股收購熱潮開始涌現,這是基于中國市場對葡萄酒需求量的迅速增長,同時中國人也不再只滿足于購買波爾多葡萄酒了。那些被售出的酒莊或葡萄園中包含了2011年以4000萬美元的價格被一家香港公司收購的斯隆酒莊(Sloan Estate)、2012年以320萬美元被一家香港公司收購的碧雅娜酒園(Bialla Vineyards)以及去年以2900萬美元的價格被一家中國公司收購的奇朔酒廠(Quixote Winery)。
約翰-伯格曼(John Bergman)從1987年開始在納帕做房地產經紀人,他預見到“一輪猛攻正從亞洲市場襲來”。他說收購者將酒莊視為一種高端資產,因此他們關心的不只是葡萄酒品牌的美譽度,也會對酒莊本身及周邊環境是否優美有著一定的要求。
“他們要確保酒莊看上去非常漂亮,能給予人們一種‘視覺享受’。能把朋友帶過來并且炫耀一番,這對他們來說很重要。”他補充道,“許多收購者會在酒莊中舉辦大型晚宴,邀請客人們品鑒自己的葡萄酒。”
地產經紀人說:在每年六月份舉辦的納帕年度拍賣活動中,來自中國和亞洲的客戶總是試圖一鳴驚人,他們會將當天最貴的葡萄酒競出高價,以期在這個全新的社交圈中提升自己的形象。
“波爾多情結”是“荒唐”的
2011年張馨月(Xinyue Zhang)(音譯)從中國來到納帕,次年便著手釀造她第一個年份的葡萄酒。這位在馬蹄蓮酒園(Calla Lily Vineyards)工作的二十五歲釀酒師說話的節奏就如同她在我們面前這片山坡上的葡萄園中往來穿梭的速度一樣快:這里60%的面積種植著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25%為小西拉(Petite Syrah),另外15%則是其他一些波爾多(Bordeaux)葡萄品種。當她和我們聊起她發現附近的一個葡萄園也被中國人收購了的時候,顯得興奮不已。
“這個酒莊差不多也是在同一時間被收購的。所以當我搬來這里工作的時候就聽說了他們,然后便上門拜訪了。”她說。如今他們雙方每周會見上兩三次,“我們兩家都是新酒莊,又全都來自于中國,所以在任何需要幫忙的時候,我們都會互相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