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銀行投資研究機構(UBS Investment Research)發布報告表明,在2014年最后一個季度以及2015年第一個季度,酒類產業呈現復蘇狀態。報告稱,優質葡萄酒與烈酒增速明顯,中檔產品呈穩步增長。
自2012年起,受中央限制“三公消費”的影響,高端葡萄酒和烈酒銷量下跌。但2015年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進口葡萄酒同比增長30%以上,國產葡萄酒銷售額也有相應增長,葡萄酒市場正逐步走向復蘇。
價值回歸帶動市場復蘇
葡萄酒價值回歸被認為是市場復蘇的關鍵因素,而年輕一代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追捧,也成為重要原因。
觀峰咨詢董事長楊永華就是價值回歸論的重要支持者,在他看來,過去葡萄酒價格嚴重偏離正常價值,在限制“三公消費”的外在打擊下,這種偏離價值屬性的行為很快被消費者拋棄,導致葡萄酒市場一落千丈。而如今絕大部分葡萄酒價格下調,這無疑是市場復蘇的根本原因。
“過去成本很低的葡萄酒可以賣到上千元,市場的波動讓葡萄酒產品回歸價值屬性。”楊永華說,左右葡萄酒市場的關鍵就在于消費者,而消費者日趨理性,當價值回歸之時,消費者會用行動來表達意見。
營銷專家張勝軍也認為,價值回歸是葡萄酒復蘇的首要原因——“在歐洲只售5、6歐元的產品,到了國內動輒幾百上千元,嚴重偏離價值屬性。”
上海金真瑪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省區經理鄧鋒表示,金真瑪所代理的智利葡萄酒中,零售價在100~150元的產品增量明顯。而據他了解,市場上單價在300元以上的產品目前銷售并不理想。
“零售價在200~300元之間的產品銷量呈遞減趨勢,簡單易飲、價格親民的產品比較受歡迎。”鄧鋒用自身企業的銷售實例說明,100元左右的產品已經成為主流。
據了解,海關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進口酒同比增加37%左右,一舉扭轉了近年來的下行頹勢。
進口量增加的背后,則是單價的下調。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葡果酒專家委員會發布的《葡萄酒白皮書》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進口葡萄酒總量為3.83億升,相比2013年的3.76億升上漲約1.6%,進口總額為15.17億美元,比2013年的15.55億美元下降2.5%。
宏觀數據如此,市場層面的表現更為明顯。國內著名進口酒經營機構中糧名莊薈將進口的名莊酒主流價格定位到80~200元,其他一些進口酒經銷商或下調產品結構,或主動調低零售價。
進口酒零售價降低的重要原因,在于關稅和中間利潤。有業內人士表示:“進口酒加上關稅賣一兩百/瓶比較正常,國外售價一歐元的產品,加上關稅到中國就要二十幾元,中間的利潤比較高。”
而在中國與多個葡萄酒出產國簽訂零關稅協議之后,這種關稅壁壘逐步消解。與此同時,面對日益理性的消費者,虛高的價格空間也慢慢崩塌。
年輕消費者成重要支撐力
在業界人士看來,此番葡萄酒市場復蘇將會呈現出長期態勢,并非是短期波動。未來葡萄酒市場將會有著較高的增長預期,而這種增長,一是來自于新興市場,二是來自于年輕消費者的推進。而從銷售主體上來看,新世界葡萄酒、新品類葡萄酒將會有較大的提升。
日前,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葡萄酒經濟研究中心對于中國葡萄酒市場給出了樂觀判斷,認為中澳自貿協議的簽訂、中國居民在消費品上支出加大或為澳大利亞葡萄酒生產商創造優勢,中國市場國產葡萄酒很快將供不應求,預測未來幾年中國葡萄酒消費量將增加60%,到2018年中國葡萄酒凈進口量或增至7.9億升。
該中心主任安德森認為,葡萄酒目前只占所有酒類消費的一小部分,中國葡萄酒消費量或將持續增長。當下最大的問題是,中國葡萄酒產量幾乎無法滿足國內市場持續增長的消費需求。相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對而言,年輕消費者才有可能把目光投向海外產品,而葡萄酒正是一種易得年輕消費者青睞的進口商品。
一位業界人士表示,2015年的增長主要依靠新興市場的挖掘以及新消費人群的支撐。
“過去國內葡萄酒主銷區域,主要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比如珠三角市場、浙江市場、福建市場、上海市場、蘇南市場。”營銷專家田震表示,如今這種態勢已經改變,部分中西部地區市場上,葡萄酒消費氛圍日益濃烈。而過去諸多以白酒為主的經銷商,都紛紛開始轉向葡萄酒代理銷售業務。
拉動傳統葡萄酒主銷區域、新興市場銷量的,則是80后、90后年輕一代消費者。有分析認為,這一代消費者沒有白酒情結,而且在其成長的年代,葡萄酒已經開始普及,他們消費欲望強烈,雖然目前消費能力不足,但如果他們的消費能力上升上去,葡萄酒將會迎來真正的春天。
在部分營銷專家看來,目前中國年輕一代可能為諸多進口酒創造機會。有關專家指出,受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當前中國成年人口比重很大,13億中國人口中15歲以上人口達11億,占比高達84.6%,而這些人才是葡萄酒的潛在消費者。
另一方面,在持續復蘇的市場之中,增長最為迅猛、未來有望成為銷售主體的,則是來自于新世界的葡萄酒產品。
據澳大利亞葡萄與葡萄酒局近期發布的葡萄酒出口批準報告顯示,澳大利亞對中國市場葡萄酒出口正持續復蘇,過去一年中出口量增長了20%,達4400萬升,總值2.42億澳元;瓶裝酒出口增長了15%,達3900萬升;散裝酒出口大幅增長了77%,達500萬升。葡萄酒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中國與這些新世界產區達成關稅協定以及越來越多的酒莊投資傾向于新世界,未來以澳大利亞、智利為代表的新世界國家葡萄酒在國內的影響力必將進一步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新品類的葡萄酒產品受到國內消費者的歡迎,其成長空間較為可觀。
鄧鋒表示:“傳統起泡酒(干型、半干型酒)在前年還處于上升趨勢,如今慢慢被新的甜型起泡酒所替代——這種甜起泡酒,外形靚麗,口感舒適,適合初飲者。
金真瑪所引進的“捷舞起泡雞尾酒”,其包含各種水果口味,添加了各種水果汁。與傳統的漢凱起泡酒相比,這種甜型起泡酒更為舒適,杜絕了干澀感,且有年輕人喜歡的雞尾酒成分。
經銷商的反饋也證明了這種起泡酒深受消費者青睞,鄧鋒說:“之前浙江一家經銷商進貨的時候,傳統起泡酒最多一次進100件左右,現在甜型起泡酒一次都是200件以上的進貨量。”
國產葡萄酒緩慢復蘇
盡管2015年度國內葡萄酒市場呈現出全面復蘇之勢,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進口葡萄酒增長強勁,國產葡萄酒增長率則相對較為緩慢。
在市場觀察人士看來,文化的兼容性、渠道對于新市場環境的適應性,都成為國產葡萄酒品牌快速復蘇的主要障礙。
“關鍵是文化差異,葡萄酒文化與中國文化匹配度不足。此外,還有場合限制,進口葡萄酒偏向于各種禮儀場合,而國內則沒有相應的禮儀配套。”營銷專家張勝軍認為,葡萄酒文化來源于西方,它與中國文化不屬于一個體系,葡萄酒市場目前雖然發展迅速,但是葡萄酒占比依然偏低,這就與葡萄酒文化的匹配程度有關。
楊永華則認為,影響葡萄酒市場發展的決定性要素,一則在于價值屬性,再則是產地因素。
從價值屬性上來講,國產葡萄酒與諸多進口葡萄酒相比,其性價比并不突出,這就導致國產葡萄酒品牌的價值屬性無法體現。有觀點認為,造成國產葡萄酒性價比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國內土地體制問題,多為短期經營;二是大部分酒企都是通過收購葡萄來獲得原料,質量不好把控;三是因行業稅費也比國外高。
有觀點認為,釀酒行業中,葡萄酒與白酒、啤酒的釀造工藝相比,前期原料成本投入的花費較大。相比剛剛崛起的新世界葡萄酒,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也很高,例如葡萄采摘、運送以及釀造葡萄酒等環節都需要資金支出,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國產葡萄酒性價比不佳。
隨著相關關稅協定的執行,新世界葡萄酒產品大量涌入國內市場,在占據釀造技術優勢、成本優勢的前提下,進口葡萄酒顯然比國產葡萄酒擁有更大的競爭力。
產地因素也是重要原因,楊永華認為,葡萄酒的原產地屬性很明顯。國外的葡萄酒產區,都有著種植、釀造、文化傳承,這都屬于產品的無形資產,而國內葡萄酒這方面的優勢并不明顯,顯然在追求品味與原產地的消費者面前不具備優勢。
通葡股份董秘何為民認為,多數國產葡萄酒企業種的都是歐洲的葡萄品種,因此,與進口葡萄酒競爭時面臨較大的壓力,不過,國產葡萄酒企業開始走差異化之路,發展自己的個性化品牌,國產葡萄酒企業只有做有特點的葡萄酒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部分企業也開始打原產地特色牌——沙恩國際酒業便是其中一個,其葡萄莊園位于內蒙古的阿拉善,是世界沙漠地質公園的一部分,其結合企業自身推出了“沙恩·金沙堡地旅游”體驗之旅,讓消費者到金沙堡地后可以體驗沙漠文化與葡萄酒文化,力圖借這種原產地與體驗式營銷來打造出國產品牌的競爭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