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成為全球第二,而中國的葡萄酒人均消費量卻在世界百名之后。原因有三:第一,中國的葡萄酒消費群規模太小,和啤酒、白酒消費人群不是一個數量級,在反腐新常態下,葡萄酒高端消費的人數和頻次受到擠壓;其二,中國消費者對干型葡萄酒的酸澀口感接受度不高,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和習慣更加接受帶甜味的飲料,如國際流行碳酸飲料在年輕人群中的風靡,果汁飲料在追求保健需求的人群中流行,涼茶飲料因為在傳統涼茶基礎上提高糖度而走出廣東就是例證;第三,國產葡萄酒價格偏高和性價比偏低,進口葡萄酒品種多,認知度不高,良莠不齊。
2015年是中國葡萄酒最重要的歷史節點,中國葡萄酒產業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后,國產葡萄酒領域產生了兩大流派,洋務派和特色派。
洋務派:這一派分為兩類,一類主張踐行歐洲舊世界葡萄酒理念,引進歐洲名種,如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梅洛(Merlot)、品麗珠(Cabernet Franc)、霞多麗(Chardonnay)、黑皮諾(Pinot Noir),在中國與法國波爾多(Bordeaux)同一緯度上建立莊園種植、釀酒。希望能夠產出和法國、意大利、德國等老牌酒莊叫板的葡萄酒。第二類主張與踐行了新世界葡萄酒國家如澳大利亞、智利、美國的經驗,大面積引種國際流行品種,以現代化大規模生產的模式來生產葡萄酒。
但是引入歐洲品種是否就能生產出具有國際代表性的葡萄酒呢?筆者認為短期之內難以做到,一個品種要適應中國的土壤氣候,畢竟需要多年的試驗,在歐洲一個葡萄酒品種的適應性已經經過了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過程,而中國這一個過程才進行了30年左右。我們目前還沒有一個產區出現具有國際代表性的葡萄品種,如赤霞珠之于波爾多左岸、梅洛之于波爾多右岸,黑皮諾之于勃艮第,西拉(Shiraz)之于澳大利亞,佳美娜(Carmenere)之于智利,雷司令(Riesling)之于德國,長相思(Sauvignon Blanc)之于新西蘭……
特色派:主張尊重中國葡萄種植歷史,不跟風崇洋,堅持葡萄酒的本真,出品符合產區風土的產品,符合中國人口味的葡萄酒。這一派所依賴的是一些可以稱為具有中國代表性的葡萄品種。
筆者認為,中國葡萄酒之路不能完全照搬國外葡萄酒的生產工藝,必須自主研發和創新。在現有土地制度和農戶+廠家合作模式下,原料品質難以長期得到保障,這樣的葡萄酒又怎能和進口葡萄酒相抗衡?在西方葡萄酒強國設定的規則、賽道下國產葡萄酒如何贏得消費者?經營困難、舉步維艱將是2015年不少國產葡萄酒企業面臨的現狀。
因此,筆者大膽提出,中國葡萄酒企業不能再任性,好喝才是王道。中國葡萄酒規劃應該返璞歸真,做好喝的葡萄酒而不是追求“高大上”的貴葡萄酒。我們可能永遠成不了波爾多、勃艮第,中國葡萄酒只能像中國人一樣,永遠有我們自己的DNA和文化與世界葡萄酒進行對話。
中國葡萄酒企業應該結合自身的產區、品種特色在半甜型、甜型酒、起泡酒、加度酒上進行突破,從市場調查、消費者分析的基礎上,從理念上、從產品設計上、促銷手段上重新定位,在80后年輕一代消費主體心目中形成共鳴,迎合他們更加強調個性、個體、潮流、時尚、前瞻的需求,還要準備進入尚不是主流消費人群的、但目前沒有經濟負擔和遠大抱負的95后一代,儲備開發炫酷、簡單、時尚、隨性的產品?傊,筆者寄希望在新興消費人群上,國產葡萄酒一定要改變在他們心目中國產貨“low”的刻板印象!
2015年已經過完一半,筆者提前預測這一年的中國葡萄酒市場是中國消費者頻繁消費高性價比葡萄酒的一年;是中國葡萄酒業界全面反思發展方向的一年;是以投資出品高端葡萄酒為理念的資本割肉離場的一年;性價比極高的進口葡萄酒重新布局中國市場的一年;是全新甜型葡萄酒與預調酒全面爭奪90后消費者話語權的一年;是真正出現具備互聯網特質的葡萄酒產品及品牌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