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葡萄酒行業從業者認識到專業知識儲備的重要性,紛紛開始學習,這固然是件大好事。但值得警惕的是,不少人在奮發圖強熬夜苦讀終于考出某個證書后就給自己貼上了“專家”的標簽;
更值得警惕的是,他們從此開始畫地為牢,用自以為是的“專業”,把自己面對的人群直接劃分為“懂酒的”和“不懂酒的”,但凡對葡萄酒的認知不在體系內的就屬于“不專業”;最要命的是,在面對那些“不懂酒”和“不專業”的普通大眾時,他們時不時就會抑制不住地流露出潛在的優越感和凌駕感。
可是,葡萄酒市場是僅靠所謂的專業人士就能撐起的么?目前,葡萄酒市場文化推廣至少存在四個誤區。
誤區一:用“專業”和“高大上”綁架消費者
我聽到過不少人感慨,葡萄酒好高大上哦!——當這類聲音頻繁響起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被虛榮心蒙騙,以為就是這樣,卻忘記了去挖掘殘酷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如果我們繼續有意或無意地讓消費者們誤以為葡萄酒是高高在上的,得正襟危坐、得沐浴更衣、最好再考出個證書后才配喝酒和談酒,那我們只會把消費者驅趕的越來越遠。
我曾親眼看到有位“專業人士”批評他人沒有用香檳杯喝香檳。雖然我完全贊同“生活需要儀式感”這句話,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笛型杯或碟型杯就不能喝香檳啊!芬蘭葡萄酒大師、國際著名香檳和起泡酒專家Essi Avellan曾透露過她從來都喜歡用白葡萄酒杯喝香檳;之前參加過歐洲某領館的一次活動,名流名媛遍布,可人家就是人手一瓶小起泡酒、插著吸管喝。
喝酒本該是件輕松愉悅的事,動不動就上升到“專業”、太多的條條框框,如同枷鎖加身,如何還能輕松地起來?
剽悍的“國民勵志女作家”咪蒙說,“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就是這兩句屁話,害得多少人對讀書這件事,敬而遠之。”——同樣的,我們親手用“專業”這張標簽,把多少人阻隔在了葡萄酒的大門之外。
而如同“真正的修養是別讓對方感到不自在”,真正的“專業”是在不貼標簽、尊重個性化、允許差異性的基礎上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誤區二:葡萄酒培訓重 “教育”輕“傳播”
我們時常說“葡萄酒教育”,也許是因為說的太習慣了,我們很少去思忖:“教育”這個詞到底恰當嗎?
口味可以被教育嗎?喜好可以被教育嗎?它們不應該是很私人、自內而生的東西嗎?“教育”出來的愛是真愛?能長久嗎?
而且,一旦冠上“教育”二字,我們潛意識中就開始居高臨下、開始好為人師。拜托,醒醒吧!我們所做的只是、也只應該是“傳播”。葡萄酒歷史文化也好、產區知識也好、品酒技巧也好,各類培訓活動不是“教育”而是“傳播”。傳播就是把更多美好的葡萄酒體驗帶給更多的人,而其目的,歸根結底是實現銷售的轉化、讓消費者真正喝起來。
傳播當然要考慮效率效果。怎樣才是有效的傳播?
認清傳播對象是關鍵所在。不同的對象需要不同的傳播方式。經銷商/分銷商客戶、葡萄酒極客、普通消費者是完全不同的客戶群體,需要區別對待,不能一個PPT走天下。
但無論是對何種客戶群體,保持趣味性都是不二法寶。舉個例子:怎樣通過一場培訓活動讓人記住某個品牌名、對其logo及VI體系產生認知?重復100遍當然也是個辦法,但為什么不試試設計個“大家來找茬”游戲把想要傳播的要素都變成“茬”呢?
誤區三:用WSET式的標準品酒辭面對消費者
品酒辭是葡萄酒推廣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背標也好、品宣資料也好、培訓材料也好,隨處可見。
我的問題是:請問你最近見過的最難忘的品酒辭是哪一條?——很難回答對不對?因為它們根本就是長得差不多嘛!
或許是在一些國際知名酒評家的影響下,我們認識到了品酒辭需要通俗易懂、“神之水滴”式的玄乎是不夠誠懇的;去年開始的新廣告法也開始嚴格肅清虛假宣傳。
——這一切當然都是對的,對行業的規范性會大有裨益。但如果因為倒洗澡水就把澡盆里的孩子一并倒掉,也是可惜罷。
當我看到面前越來越趨于雷同、面目模糊、毫無特色的品酒辭時,我想說的是,WSET式的品酒辭很好,幫助我們搭建了體系、提供了快速對等交流的語言,對于業內交流來說,大概可算是非常高效的方式;但是,倘若我們面對的是C端普通消費者呢?你真的覺得他們會明白或在乎“中等(Medium)”和“中等偏上(Medium+)”的區別?
中文博大精深,完全應該有理由在尊重事實、遵守廣告法的基礎上,在“果香充沛”、“酸度堅挺”、“單寧強勁”、“酒體飽滿”......之類的常規品鑒詞之外,做些創新類補充吧。
誤區四:萬年不變的“酒瓶+酒盒”產品圖宣傳資料
請隨手翻閱下你手邊那本紙質版或電子版產品資料。產品圖精度足夠嗎?酒標清晰可辨嗎?酒盒色彩飽和度如何?嗯,都不錯。很好。
什么?你的產品圖還真是酒瓶+酒盒?僅此而已?
對于業間的傳播來說,這也許夠了;但請從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視角來看看吧!普通消費者真會那么關心你的酒瓶是波爾多瓶還是勃艮第瓶?普通消費者真會關注你的前標上有稍許改動?除非送禮,普通消費者也不大會去在乎你配的酒盒是上開門還是側開門吧。
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大家都是顏控。比起一板一眼、干癟乏味的“酒瓶+酒盒”圖,我相信將靜物寫真和消費場景巧妙融合的產品圖更能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