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茅臺投資領軍級人物有智思有財于一年半之前在雪球創建了一個交流群,叫做“茅臺過度研究投資群”(后因為群友們不好好過度研究茅臺反而在群里經常大喊口號,群主“一怒”之下將群名改為頗具自嘲味的“茅粉口號集散地_茅黑請止步”),茅臺過度研究這幾個字充滿反應了茅粉們的勤勉、鉆牛角尖、甚至一意孤行的特質,在中國A股投資者中,若論對上市公司的研究深度,茅臺投資者毫無疑問可以穩居第一且越演愈烈。而秀財投資茅臺經年,近日得閑,遂準備寫一系列茅臺過度研究文章,也算是一段時期思路的總結和留念。
研究茅臺,第一個值得過度研究的對象就是茅臺的產量,這里所說的產量是指茅臺酒的基酒產量,只要茅臺酒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滯銷,那么茅臺的價值基本就是由它的產量所決定的。因此在一些投資者關注茅臺銷量,預收款變化的時候,有智思有財,中國資本市場等茅臺資深投資者卻在緊緊盯著茅臺每年的產量情況。
一:茅臺基酒產量
翻開茅臺的年報,每年都會有一句“公司共生產茅臺酒及系列產品基酒xxxxx噸”,這個xxxxx噸包含了當年茅臺酒和系列酒的基酒的產量總和,而投資者最關心的產量是其中茅臺基酒的產量。而值得注意的是,茅臺基酒,并非指茅臺今年生產的成品酒,也不是指前幾年生產,經過并壇或是勾兌過的在庫的半成品,而是指下沙后經過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后當年入庫的未經并壇未經勾兌的新取出的原酒。如果僅從財報透露給出的數據,基本是無法得出其中茅臺酒的基酒產量的,幸好,茅臺領導們經常會在一些公開場合“炫耀”透露出一些茅臺基酒的產量信息,投資者才不至于過于霧里看花,如此,每年茅臺基酒的產量基本可以得到一個比較精確的數據。比如最近的2014年,茅臺基酒產量為38745噸。
二:茅臺基酒產量和設計產能的矛盾
在得知茅臺每年基酒產量之后,自然就會發現一些矛盾之處,因為茅臺很明確的公布了其有關茅臺基酒產能的十五計劃,十一五計劃,十二五計劃。茅臺十五計劃共二期,新增產能3000噸. 十一五計劃共五期,新增產能10000噸. 十二五計劃共四期,新增產能13900噸.
茅臺每次新建制酒廠房,公司都會發布投資公告,準確的告訴投資者這次會建設制酒廠房多少棟,每棟產能達200噸,完工后共新增產能XXXX噸,但是那棟制酒廠房具體什么時候完工什么時候投產,我們卻不得而知。所幸的是,互聯網的發達讓投資者也能享受一下互聯網+,只要有過度研究的精神,總歸能搜尋到其動工日期,大致的工期,以及完工投產具體時間的蛛絲馬跡。如此便能得知每年茅臺基酒理論新增產能的大致數據。而在秀財把每年的基酒產量的實際增量和每年理論新增產能做了對比研究之后,發現 茅臺每年的基酒產量的實際增量基本都高于其理論新增計產能。
據相關資料數據分析研究之后,秀財猜測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應有如下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茅臺基酒的實際產量一般能高于設計產能,這點可以從上市募集期的三個改擴建工程可見一斑,上市募集期的第一個工程是800噸老區茅臺酒擴建工程,其設計產能是800噸,但從茅臺年報公布的與之對應的每年實際產量卻大大超出了800噸,其2003年共累計產基酒1208噸,2004年共累計產基酒2407噸,2005年共累計產基酒3603噸,可見其產量每年基本穩定在1200噸左右,大大高出其800噸設計產能。同理查看第二個700噸茅臺擴建工程,發現其每年實際產量穩定在1000噸左右,第三個1000噸茅臺技改工程,發現其每年實際產量穩定在1500噸左右。
第二個原因,是茅臺釀酒工藝的不斷完善進步。比如,茅臺菁華QC小組在2011年研發成功了茅臺酒尾酒利用的新方法,通過對每輪次尾酒進行回收處理利用,在不影響質量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茅臺基酒產量。
三:2014年茅臺基酒產量增速放緩疑問和2015年茅臺基酒產能推測
2014年,茅臺基酒產量為38745噸,而2013年,茅臺基酒產量為38599噸。茅臺基酒在2014年基酒產量基本沒有增長,這顯然和茅臺十二五擴張計劃不符。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2014年茅臺基酒產量異常?茅臺在2014年理論上新增了3000噸茅臺基酒生產能力,而這3000噸為何完全沒有體現在2014年的茅臺基酒產量上?經過對一些零碎的信息進行整合對比分析之后,我猜測單位產量減少的原因基本有三,這里點到為止,第一個因素是原料的某些原因,第二個因素是對茅臺工藝的微調的原因,第三個因素是茅臺鎮天氣的原因,三個因素非常巧合的疊加在了一起,形成共振,造成了2014年茅臺基酒產量的異常。可以說只要沒有其中任何一個條件,茅臺基酒產量就不會如此異常,而在經歷2014年的產量異常之后,茅臺管理層是否理應對其產生足夠重視?是否不會再造成類似2014年的產量異常情況?透過2015年半年報的相關數據,情形尚不是十分樂觀,半年報茅臺及系列酒基酒產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度減少一萬一千多噸,這其中首先有每年生產周期先后的原因,2013年下沙日期為10月9日,而2014年下沙日期為10月20日,僅僅這個日期就相差了11日,按6月底第五輪次茅臺基酒全廠基本日產300多噸估算,僅茅臺酒基酒按下沙日期差異大致估算,兩年半年報基酒理論就應相差3000-4000噸左右產量,這個數值和半年報差值還有相當的距離,而截止半年報第五輪次取酒的天數兩年究竟差多少我們也不得而知,因此具體的2015年產量情況現在也不能完全下定論,這個迷唯有等年報出來才能揭曉。 而根據中華片區項目的建設情況,我推算出的2015年茅臺基酒理論產能應該在42000噸左右,具體2015實際產量如何,只能拭目以待。但是可以比較肯定的是,茅臺基酒產量不可能連續異常,茅臺的工藝經過這么幾十年已經頗為成熟,只要恪守傳統工藝,不冒進,茅臺產量回歸正常也就一念之間的事情,退一步講,即使2015年茅臺產量依舊異常,2016年再度異常的可能性微乎其徽,試問誰付得起這個責任?
當然,2015年的基酒產量,已經對應到5年之后2020年的可售茅臺的成品產量了,它對近幾年茅臺的業績不會產生絲毫影響,因此大部分投資者,對2015年的茅臺基酒產量根本不會感興趣也沒必要感興趣。
四:通過茅臺基酒產量推測未來茅臺的成品理論可售銷量
研究茅臺的基酒產量,很大程度上的目的就是推測未來幾年茅臺理論上的成品可售銷量,雖然不是很精確,但也可以達到模糊的準確。
茅臺的制酒工藝,從下沙開始基本如下:每年重陽左右下沙,到第二年8月份左右丟糟,期間,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所有新的基酒分型定級后入庫,這樣基本已經歷時一年,然后貯存一年,接著將這些基酒按同輪次,同香型合并盤勾,接著再貯存二年,接著是勾兌成型,然后還得存儲一年左右才能包裝生產出茅臺酒成品。
如此一來,整個茅臺酒從下沙開始到包裝成品,基本要五年左右。而問題是每年財報里的基酒產量,是已經經過一年生產周期的基酒,按道理,其四年后就可以包裝出廠了。舉個例子,如果2014年茅臺基酒產量38745噸,按其2014年8月份丟糟生產周期結束,再存儲四年,也就是2018年8月份可以包裝出廠,那么按此推測,2018年出售的成品茅臺酒應該是一部分是2014年的基酒,一部分是2013年的基酒。
而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很難說!因為這整個期間,1年,3年,1年這些時間敘述的都很大條很籠統,茅臺每個階段實際的用時細節對普通投資者來說也是個未知數。而茅臺一些官方人士的講話里所透露出來的信息,基本都是:茅臺生產出來的酒,五年之后才能出售。如季老就曾經說過:“一般說來,每年出廠的茅臺酒,只占五年前生產酒的75%左右,剩下的25%左右,有的在陳放過程中揮發一些,有的留作以后勾酒用,有的就世世代代留存下去。”
這些信息數據都比較模糊,且互相有矛盾之處,大家的解讀可能莫衷一是,作為普通投資者也很難得出定論。所幸的是,我們可以通過茅臺透露的基酒產量和成品銷量做一個對比研究,來復核驗算我們推論的合理可靠性。
在做這些推論之前,還需要搞清楚的一個概念是,當年茅臺基酒的產量,并不是直接對應今后某年的成品酒理論可售產量,每年新生產的茅臺基酒,要截留一部分作為茅臺的老酒,然后其在三年后剩余的部分,勾兌一定比例的不同年份不同輪次的茅臺老酒存儲一年左右之后,形成真正的茅臺可售成品產量。
既然季老提到了這個比例,我就取季老的75%,(注:我主觀理解750噸季老已經考慮了揮發損耗),勾兌按老酒比例15%,可以得出,5年后可供出售的成品產量為88.2%左右,再考慮到一些勾兌的損耗和不合格率,我模糊的取85%這個值。
然后用一些實際的產銷數據來驗算一下這個推論的可靠性。
大智慧2013年對茅臺相關負責人進行了采訪,其原話如下:“今年我們的銷量計劃在1.7萬噸左右,這是因為現在賣的酒是2008年的”。已知5年前2008年的茅臺基酒產量20434噸,簡單算一下,17000÷20434=83.2%。而其后又言:“今年(2013)總產量在3.75萬噸的話,預計在2018年,最多能實現3.2萬噸左右的實際銷量。”再簡單計算一下,3.2÷3.75=85.3%。 可見,茅臺當年理論可售產量通過由5年前茅臺基酒產量的85%來推算,基本達到了模糊的正確的要求。而秀財又取了其他一兩年的產銷數據進行對比復核,也再次印證了這個判斷。
五:近幾年茅臺轉型期產量的蓄水
2013年以來,茅臺走向了轉型的道路,有茅臺高層認為, 這才是真正的茅臺,這是茅臺最好的時代。茅臺轉型成功之后,將逐漸走向新的增長之路。既然是轉型,必然有陣痛,茅臺在2013年開始,開始存在理論可售產量未盡產盡銷的情況,但拿有智思有財的一句經典名言來說:“肉都是爛在鍋里的”,換個角度,這何嘗又不是茅臺為將來的火爆銷售時期做一個業績蓄水呢?2013年,理論可售產量為17368噸左右,實際銷售15000噸左右,2014年,理論可售產量為19550噸左右,實際銷售17000噸左右,2015年,理論可售產量為22341噸左右,實際計劃不增量銷售17000噸左右,如此,僅僅3年,茅臺就積蓄了一萬噸左右的產能(實際積蓄的產能考慮定制酒等因素會比之低一些),將來,若再次出現茅臺嚴重供不應求的時刻,這些積蓄的產能的釋放將創造出巨大的利潤,同時還能讓茅臺在終端價格脫離批發價失控暴漲的問題上游刃有余,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