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最近在幾個論壇的講話稿。沒有做什么整理,也沒做成提綱挈領式,基本是原話,給予大家參考。由于很長,怕大家看著累,本文做了刪減。
葡萄酒不是一個孤立的產業,要結合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來進行分析和研判。然而,在這個不確定性的年代,一切的變化都非常快。很多看似正確的,可能是錯的;很多看似是錯的,可能正是未來的趨勢,這叫我們如何判斷?
有時,我也很困惑。一直在為企業做葡萄酒方面的咨詢和營銷策劃,合作的企業都期盼著我們能創造奇跡,然而,談何容易?我們也一直在苦苦思索與探尋。
這些天受邀請去了很多地方,在聊天中,大家都覺得日子不好過,產品的銷售不理想。然而,我們發現:市場最好的時候,依然會有企業倒閉;市場最壞的時候,依然會有企業逆勢發展。
如果說當前這個時代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是因為一切都在被顛覆、被碎片化,新舊兩種思想在交織,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創新的速度和死亡的速度同樣快,而且強者將會更強,弱者將會被淘汰。
但同時,你發現沒有,這又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每個人每個企業無論大小,都有機會,甚至機會比以往更多,只要你敢想敢做敢于創新。以往想顛覆強者,是非常困難的,可現在呢?
你會發現有很多新模式冒出來,有很多新需求需要被滿足。滴滴出行短短4年時間,發展到現在幾億的用戶,如果不是這個時代,怎么能夠實現?
其實,我們不缺少機遇,只是缺少發現機會的能力。正因為變化很快,影響的因素很多很雜,導致很多企業把握不住。
由于主流消費人群的變化、移動互聯網越來越普及、個人可支配收入越來越多,導致我們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消費時代。這個全新的時代,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市場的消費需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市場也正在遭遇一場需求的革命,其最大的矛盾就是供給不能適應新興主流消費群體的需求升級。
但需求恰恰是一個變量,這主要是得益于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影響,例如消費者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對一款商品可以進行全網搜索,對性能和價格進行全面比較,表面上看是消費者變得更聰明了,但實際上是消費的需求被釋放了。這種需求的變化,直接導致很多商家不知如何應對,例如消費者并不是單單看中價格,還有很多影響購買的因素,這就要求企業要能夠明辨需求。
如何明辨需求?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符合基本的經濟規律,也可以叫做一般性的經濟規律,那就是價值規律和供需規律。
在價值規律中,有很多需要我們去辨別的,例如真需求、偽需求以及我們經常說的性價比問題。我們經常說價格很重要,但產品的價格不是由成本影響的,而是由供需影響的。所以,給你一款酒,零售價格30元,質量是30元的質量,你說性價比高嗎?會好賣嗎?白酒中的茅臺和紅酒中拉菲,你說性價比高還是不高?
說性價比不如說品價比,因為品質是前提。但即便如此說,品價比都不是真正決定購買的最核心因素,還有其他很多因素在影響一款產品的被購買。
而且,如果我們不能分辨真偽需求,也難以成功。一個小伙子寫了10萬字的情書給心愛的姑娘,姑娘感動得熱淚盈眶,但是拒絕了他。因為姑娘的真需求是寫情書的人,而情書是偽需求。
在這樣時代的背景下,人們的消費動機變了,進而影響了消費的習慣。例如以前喝酒大家總想著喝得盡興,現在更多是適可而止;以往是喝得差點多點,現在是喝得少點喝得好點等等。
所以,在這個時代,重點在于對個性與尊重的推崇,對品質和價格的聚焦,也由此影響了企業產品的開發策略。沒有個性的品牌、品質不好的產品基本被消費的概率都不高。
營銷其實就是研究人性,人性中永遠有兩種需求特性:從眾需求和個性需求。
正因為是從眾需求,所以大品牌、超級品牌依然是重要的,所以,即便未來是碎片化的,但超級品牌依然會出現,依然是市場的主導。因為就是有一些人看見別人喝什么,我也想喝什么;看見別人玩什么,我也想玩什么。但還有一些人正好相反,別人喝什么,我就不想隨大流,總想著適合自己而不是跟隨別人。
因此,在新消費者時代,出現了三個明顯的特點:圈層化、個性化和定制化。
圈層化主要是以價值觀為衡量指標,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沒有差不多的價值觀的人,是很難走到一起的。當然,圈層是交叉的,你既可以是葡萄酒圈的,也可以是足球圈的。但不管怎樣交叉,最終肯定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
面對這種情況,新消費時代的營銷就表現出三個重點,也是我經常說的:一是做好產品;二是要玩出點個性;三是要做好服務。
隨著時代的演變,企業發現以往的優勢已經不再是優勢了,例如原有的品牌優勢正在演變成產品為王。產品不行,光打廣告是沒用的。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是遠遠弱于對產品的忠誠度,甚至可以說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必須建立在對產品認可的基礎上,否則,諾基亞就不會死掉。所以,在這樣的時代,我們不再追求忠誠度。
以往的渠道優勢正在演變成全網銷售了。原先搞定餐飲、搞定大賣場、搞定自己的團購客戶基本就可以了。在賣場只要堆頭擺上,促銷人員跟進,禮品做好,基本都會有些量,但現在沒那么靈了。銷售的渠道被不斷碎片化了,消費者購買的渠道變得越來越多了。例如連我們家樓下的藥店都在賣日常用品了,連小便利店都在做快遞的工作了。
以往的先入為主演變成了后發制人。先入為主不意味著你就能抓住消費者,往往后發制人反而更具有威力。小米后發制人,短短幾年時間就能快速崛起。關鍵已經不在于先入為主,而在于基于滿足需求的商業模式的爆發力。
以往的跑馬圈地現在都演變成了挖井解渴。不去深挖,不能挖出水來,你就可能喝不到水。單純的跑馬圈地在資源集中的時候管用,但在資源分散的時代,作用沒有那么大了。
以往渠道驅動市場和銷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F在和未來,必將是價值驅動的時代。
由于信息越來越對稱,消費者可以進行全網比較,所以,市場正在變得越來越要求回歸到本質。
因此,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要倡導工匠精神,也正是這樣時代,才使得產品經理顯得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