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中國啤酒行業持續低迷
中國啤酒產業的引入期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啤酒工業在中國的出現,在這之后一段很長的時間內(至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啤酒產業都屬于引入時期,釀造技術和設備主要依靠從國外引進。
20世紀90年代開始,生力、喜力、百威、嘉士伯等外資開始大量進入中國,中國啤酒產業進入上升期,在這一段時間內我國啤酒總產量以20%的速度繼續增長,1995年產量1568.6萬噸,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啤酒生產國。同時,由于競爭的激烈程度增加,優勝劣汰的現象開始體現,啤酒企業的數量在這一時期開始減少。
1998年以后,中國啤酒產業的發展開始進入成熟期,啤酒產業開始向規;图瘓F化方向發展,中小企業成為兼并、收購的對象,同時啤酒消費進入低增長時期。1998年開始,青島、華潤和燕京三大啤酒集團開始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資本圈地行動,拉開了全國市場戰略競爭和行業大整合進程。外資企業開始對中國市場發起第二輪競爭,并采取了不同以往的競爭方式。外資企業拋棄了過去使用的并購、合資等經營方式,轉而采取與國內啤酒企業合作的方式來參與競爭。
圖表1:我國啤酒行業發展歷程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啤酒行業品牌競爭與消費需求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我國啤酒行業總體可保持近10%以上的增長,2009-2013年受國內四萬億投放的刺激,總體仍然保持5%-10%的增張;2013年以來,行業開始進入下滑通道:自2013年我國啤酒市場產量達到5061.5萬千升的高點以后,2014-2016年的三年間我國啤酒整體市場持續低迷,產量不斷下降,2016年為4506萬千升。
到了2016年下半年,階段性的增速出現了正增長,2017年1-10月,中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3988.1萬千升,同比增長0.2%。分析認為,中國啤酒行業高增長時期已過,行業逐步步入成熟期。
圖表2:2010-2017年中國啤酒業產量情況(單位:萬千升,%)
2017年中國啤酒品牌勢力分布
近十年來,我國啤酒行業集中度得到了顯著提升,2015年行業CR5不足50%,截止2016年,國內啤酒行業排名前五分別為華潤雪花(25.9%)、青島啤酒(17.6%)、百威英博(16.2%)、燕京啤酒(10.0%)、嘉士伯(5.0%),前五大啤酒廠商占據了74.7%的市場份額。其中嘉士伯占比5%位列第五,雖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但與龍頭差距較大,未來市場份額擴大存在一定的挑戰。
圖表3:2016-2017年中國啤酒品牌市場份額(單:%)
世界各國經驗表明,啤酒行業的規模優勢使得行業集中度在自然情況下穩定提升,然而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龍頭企業占有率仍然不高,行業主導者未出現。數據顯示,在全球啤酒銷量前20國家中,委內瑞拉、阿根廷、南非、墨西哥、哥倫比亞呈現寡頭化發展,其CR3非常高,達到98%以上;日本、加拿大、巴西、印度、美國、波蘭等國的CR3也達到了80%以上,只有英國、越南、德國呈現小規模分散化發展,集中度比我國低。
圖表4:中國啤酒CR3市場占比與國外的對比(單:%)
甚至有部分國家已出現絕對龍頭企業,比如百威英博在美國的份額達到54%,與份額第二企業拉開37%的份額差距;巴西、阿根廷的絕對龍頭也是百威英博,分別占到68%、75%,較第二名高出58%、52%的份額;薩博米勒則是哥倫比亞、南非的絕對龍頭,分別占據90%、98%的市場份額。
圖表5:國外啤酒TOP1品牌的市場份額對比(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