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外葡萄酒的生產企業而言,進入中國市場的操作手法,一般是在進口商下訂單并且支付部分貨款以后,再將貨物發給中國的進口商,由買方承擔在中國區間的倉儲費用。
但WBO目前了解到有多家外資葡萄酒生產企業,在找到買家前,已悄然把庫存放在了中國保稅區。
酒廠庫存前移,進口商更快提貨
最近,在上海擁有保稅倉庫的上海里詩歐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與3家來自西班牙和澳大利亞的海外酒莊達成合作協議。這3家酒莊最近開始嘗試性地把一些貨柜的葡萄酒產品從其本國的倉庫前移到中國的保稅區來。
談到酒莊將庫存前移到中國的原因,該貨運代理公司總經理萬琳介紹,其一,由于這些酒莊大多來自發達國家,人力成本比中國高,故即便是中國的保稅倉庫,庫存成本也比酒莊所在國略低。
更主要的原因,則在于服務客戶。“這些酒莊在中國都擁有穩定的客戶群,把庫存前移至中國,可讓其進口商更快速提貨,而非下訂單之后要等上一兩個月。從而為進口商提供更好的服務。”萬琳介紹到。
據了解,上海里詩歐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除了為酒莊提供倉儲服務,由于與進口商熟識,有時也會為酒莊介紹一些進口商。
GIV:選擇特定產品庫存前移
而意大利GIV集團不僅僅實現了庫存前移,把貨物放在了上海保稅區里,更在中國成立了自主貿易公司——上海吉維酒業有限公司。GIV不僅僅把貨物放到了中國,有團隊對貨物進行監管,保證其品質,提供給客戶的貨物,還是清關完稅的貨品。
但據WBO了解,GIV此舉主要目的,并非想要替代進口商。
據該公司銷售總監錢峻介紹:考慮到每次參加糖酒會,有一些小型客戶嘗了酒后覺得口感不錯,卻只想小規模進貨。我們便自己成立了貿易公司,在上海租用了保稅倉,并篩選了一些我們認為適合于中國市場的酒自主進口、清關。這樣便可快速地、規模靈活把貨物給到這些客戶手中,讓客戶快速實現試銷。倘若客戶覺得有更大的市場機會,也可以成為我們的進口商。這樣的做法雖然增加了我們自身的資金投入,也考驗了我們的市場判斷,但卻能夠拋磚引玉,帶來更大的市場機會。
國際市場無先例
庫存前移,對于大型酒企而言,是一種更好服務于客戶的方式。不過,盡管有意大利GIV,法國ADVINI兩家外資酒企予以了嘗試,但在中國市場耕耘多年的富邑集團卻并未在這方面做嘗試。
法國另一家葡萄酒生產商——法國寶悅世家為了在中國增加銷量,曾有過庫存前移的想法,但最終由于需投入太多人力物力,經評估后最終放棄。
“我們現在聘請了一家咨詢公司,通過海關、工商等數據對中國的進口商進行信用評級。評級夠高的話,我們可以讓客戶延遲付款。通過這樣的模式解決客戶資金占用長的問題,另一方面提升我們的出貨量。”該公司中國區代表李亞軍告訴筆者,“這種模式相對庫存前移來說,在國際上的應用更為普遍。”
熟悉葡萄酒進口業務的國外酒莊駐華代表席康也告訴筆者:酒企一般負責的是生產端,銷售端在全世界都是由銷售商解決的。國際上并無太多庫存前移的案例,這是中國首創。但庫存前移之后,酒企能否有效對產品品質予以把控又成了新的風險。
當然,李亞軍同時也認為:即便酒企進行了庫存前移,也只是針對特殊渠道和特殊產品。這種模式要替代當下的分銷體系成為主要模式,可能性也不大。更大的可能,則是海外酒企選擇兩條腿走路,相互配合,以提升總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