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產業發展都應該遵循產業經濟發展的規律,從產業資源的有效開發、科學配置和合理利用,促進這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充分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我們對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進行綜合分析,就應該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借鑒SWOT(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分析方法,以全球化葡萄酒產業經濟發展的視野分別對其產業發展優勢、產業發展的劣勢、產業發展的機遇或機會,以及葡萄酒產業發展受到的威脅與挑戰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判,為中國葡萄酒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出戰略對策。
中國葡萄酒產業的獨特優勢
1、自然優勢。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多樣化的氣候是葡萄酒產業發展獨特的自然優勢。中國處于北緯30-50°之間,溫暖的氣候、充足的光照,提供了優質釀造葡萄生長的天然條件。如煙臺具備了世界頂級葡萄酒生產優越條件3S法則,即陽光、沙礫、海洋,其自然條件和世界最具盛名的法國葡萄酒發源地波爾多地理區位和氣候條件相近。陽光、沙礫、海洋賦予葡萄酒產業特有的海岸特質。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應該充分利用獨特的地域、氣候和土壤比較優勢轉化為葡萄酒行業的競爭優勢,釋放葡萄酒產業發展的產業競爭力,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
2.產業優勢。
我國有悠久的葡萄種植歷史,培育了豐富的栽培經驗和技術。葡萄種植不僅是種植的歷史,也是葡萄種植文化的傳承,為我國葡萄酒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釀造種植文化環境。特別是近年來,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產生了張裕、長城、威龍等一批具有競爭力的葡萄酒企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葡萄酒產業鏈,聚集了一大批種植、釀造、管理、營銷等方面的高素質的人才,培育了豐富的葡萄酒文化,為中國葡萄酒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產業比較優勢。
3、政策優勢。
國家為葡萄酒產業發展制定了科學的產業規劃,一些葡萄酒產區政府也紛紛出臺鼓勵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區域產業政策,大力推動了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如寧夏回族自治區專門出臺了《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園區管委辦公室、自治區財政廳關于印發創新財政支農方式加快葡萄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暨實施辦法的通知》(寧葡委辦發〔2016〕13號),從產品宣傳、技術創新、人才引進、基地建設、配套服務等方面財政進行大力扶持,有力地推動了當地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其他如山東、北京、河北、甘肅、新疆、內蒙古等省市,也紛紛出臺稅收減免和農業補貼的產業政策,推進釀酒葡萄基地的規范化、標準化種植,鼓勵企業走出去開拓市場,樹立品牌,葡萄酒產業經濟蓬勃發展。
4、市場優勢。
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大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著穩健發展態勢,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和健康意識不斷提高,給國內外具有保健營養的葡萄酒產品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
中國葡萄酒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劣勢
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葡萄酒產業強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基本上形成了葡萄酒種植、葡萄酒釀造、葡萄酒消費和葡萄酒旅游一體化的集約化發展模式,沉淀形成了豐富璀璨的葡萄酒文化。中國葡萄酒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劣勢,主要是包括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和產品銷售、旅游休閑及餐飲娛樂等產業鏈,沒有形成集約化一體化、市場競爭缺乏規制、產業布局不合理、人才培養滯后于產業發展的現象。
2.1 葡萄酒產業集約化缺乏協調效應。
產業集約化是經濟、資源和社會協同發展的有效組織形式,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葡萄酒產業集約化包括橫向集約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的集約形式。葡萄酒產業縱向集約一體化是對企業上游或下游企業的一體化整合,可以通過生產活動內部化模式,將產業外部契約化轉變內部契約化,從而降低市場交易成本,降低不確定風險。葡萄酒產業關聯度大的種植業、包裝業、物流業可以形成集約一體化的產業運營模式,能夠促進葡萄酒產業一體化集約效應,促進產業資源的有效開發和綜合利用。葡萄酒產業實行縱向集約一體化同時,要根據產業的關聯度,實行不同程度的橫向集約一體化,橫向集約一體化不僅涉及企業的合并,還包括企業間的聯合。橫向集約一體化的目的是追求規模經濟效益和范圍經濟效益。葡萄酒產業集約一體化不僅可以使企業降低不確定性或風險,同時降低市場交易費用帶來的額外損失,還可以穩定葡萄酒產業發展預期,實現核心產業及關聯產業的協同發展效應。
葡萄酒行業有“先天在原料,后天在工藝”之說,要釀造出優質和獨特風格的葡萄酒,需要培育高質量的釀酒葡萄品種。我們應該仿效法國葡萄酒原產地保護制度,根據各地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土壤組成特性,選擇適合生長的品種,精心篩選培植,培育具有地域、氣候和土壤特性的優質釀酒葡萄品種,或引進優質釀酒葡萄品種進行篩選種植,培育適合本地地域特征的優質釀酒葡萄品種。這樣為釀造出具有個性特征和風格的高質量葡萄酒創造基礎條件。在釀造工藝選擇方面,應根據不同優質釀酒葡萄品種選擇不同的釀造工藝,形成獨特的個性化釀造工藝流程,釀造出獨具特色的高端優質葡萄酒。結合優越的地理環境、旅游資源、葡萄種植特征和葡萄酒釀造工藝,打造集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葡萄酒旅游文化于一體的集約化產業價值鏈。在葡萄酒產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實行集約化經營,這樣既節約產業資源又保證產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極大地促進了葡萄酒產業的生產力發展,又增強了葡萄酒產業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及抗風險的能力。
雖然我國葡萄酒從種植、釀造、銷售已經初具規模,而且采用的現代化的釀造工藝基本與國際接軌,但大都還沒有形成集葡萄種植、釀造和葡萄酒文化旅游完備的相互協同發展的集約化一體化產業價值鏈。我國很多葡萄酒產區產業價值鏈比較松散,難以形成協同發展的一體化集約化模式。
2.2 葡萄酒經濟管理缺乏長遠規制。
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制定統一的行業質量標準,特別是對每一個葡萄酒品種成分制定統一的標準,防止行業規范混亂。1984年頒布了第一個葡萄酒產品標準《葡萄酒及其試驗方法》(QB921-84),1994年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頒布了《葡萄酒》國家標準(GB/T15037-1994),原國家輕工業部廢除了《葡萄酒及其試驗方法》標準(QB921-84),頒布了《半汁葡萄酒》(QB/T1980-1994)和《山葡萄酒》(QB/T1982-1994),2002年的《中國葡萄釀酒技術規范》與《葡萄酒生產管理辦法》。這些標準辦法的頒布只是為了應對當時的市場混亂,是為規范、整頓市場上假冒偽劣、無序競爭行為而服務的,遠遠滯后于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需要。很多中小企業往往利用葡萄酒生產法規的漏洞,假冒品牌商標給大企業蒙受很大的損失,造成了混亂的市場競爭秩序,嚴重阻礙了葡萄酒經濟的有序競爭發展。2006年12月11日由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發布了新修訂的《葡萄酒》國家標準(GB15037-2006),于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由推薦性國家標準改為強制性國家標準,標志著中國與國外葡萄酒產品的全面接軌。
但是,從葡萄酒產業管理長遠發展看,國家急需制訂葡萄酒原產地保護制度,制訂法定產區管理制度。葡萄酒法定產區管理制度是對葡萄酒產地標準的知識產權保護,也是對葡萄酒品牌的知識產權保護,更是促進葡萄酒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護機制,防止無序競爭的一種規范方式。法定產區管理制度是以規范管理體系促進我國葡萄酒產業更好發展,同時能夠防止國外葡萄酒產業沖擊的一種保護手段,也是進入國際葡萄酒市場的通行證和提高國際競爭實力的制度保證。國外的原產地制度制定的國際公認的行業標準,是進軍國際葡萄酒市場的身份證和通行證,為國際化產業發展提供基本的競爭保護條件。
2.3 葡萄酒中長期規劃缺乏可持續性。
中國葡萄酒產業經濟區域的生產力空間地理分布及組合難以形成聚集效應,即葡萄酒產業各個組成部分、各種要素、各個價值鏈及產業結構的空間地域分布難以形成協同聚集效應。葡萄酒產業合理布局與否直接影響到該地區葡萄酒產業的競爭優勢、發展速度的釋放和資源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我們應該根據葡萄酒產業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尤其是結合葡萄酒產業經濟發展的地域、氣候環境、區域產業結構,來制定適宜的葡萄酒產業發展布局。合理的產業布局既能帶動一個區域的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又能促進整個區域經濟的協同效應。如煙臺葡萄酒產業經濟已經處于規模經濟發展的階段,帶動了整個煙臺市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具備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但是同歐洲國家葡萄酒產業的發展規模、產業集中度、產業關聯度、產業經濟集約化相比還有待于繼續提升。中國葡萄酒產區的產業布局相對比較分散,特別是西北產區、華北產區及其他區域的產業布局相對比較分散、不合理,不利于區域葡萄酒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