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葡萄酒產業快速發展,產量、效益連續多年以兩位數的速度不斷增長。2015年中國葡萄酒產量位居世界第八位。我們要對國內外葡萄酒產業面臨的形勢進行梳理,及時發現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危機,找尋提升中國葡萄酒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對策,以促進中國葡萄酒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為國民經濟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國內外葡萄酒產業形勢
1.1 國外葡萄酒產業形勢
由于受氣候環境變化、歐美后金融危機及全球葡萄酒產能過剩的影響,世界上不少國家的葡萄酒產業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世界葡萄酒產業發展總的趨勢依舊向好:葡萄種植面積逐步趨于穩定,優質葡萄酒產量緩慢上升,葡萄酒消費量穩步持續增長;葡萄酒消費和生產逐漸趨于優質化、高端化方向;新興經濟體葡萄酒生產和消費量增長強勁,對世界葡萄酒銷售的拉動作用明顯;亞洲將成為葡萄酒消費增長最快的地區,尤其是,中國將很快成為亞洲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國和消費國。
1.2 中國葡萄酒產業形勢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趨勢是:葡萄酒正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被消費者所接受,葡萄酒產量增速放緩,但市場需求速度繼續快速增長,是全球最大的葡萄酒需求市場;葡萄酒由于其健康營養逐步成為人們酒類消費的首選和主流,消費群體正在慢慢形成;葡萄酒占飲料酒比例不斷上升,葡萄酒質量穩步提高,產品呈現“金字塔”型結構,并向多樣化、個性化方向發展,經濟效益不斷增長;特色葡萄酒莊發展較快,對地方休閑旅游等服務業拉動作用明顯;業外資本給葡萄酒產業發展帶來活力,促進中國葡萄酒產業經濟繁榮發展。2015年中國成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消費國,未來10年內有望躋身世界三大葡萄酒消費國之列。
中國葡萄酒產業面臨的危機
與國外相比,中國葡萄酒產業在突飛猛進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許多令人擔憂的危機,制約著中國葡萄酒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筆者分析總結認為,中國葡萄酒產業主要存在以下六大危機:
2.1 產業管理危機。
葡萄酒產業管理與其他食品行業一樣,存在多頭管理的情況,如種植有農業和林業部門,生產管理有質檢和工信部門,流通有工商和商務部門,消費有衛生和食品藥品監督部門等,這些部門都承擔著國家賦予的行政管理職能。葡萄酒產業涉及一、二、三產業,目前急需要統一的葡萄酒管理機構有效地承擔起對葡萄酒產業鏈條的管理職能。雖然近兩年情況有所好轉,一些產區地方政府成立了葡萄酒管理機構,但總體狀況依舊不盡如人意。在已經成立的葡萄酒行業管理機構的地方,由于不是行政序列,大都是政府的一個事業單位,基本是承擔組織協調、招商引資和行業把關的職能,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職能和政策支撐,處于比較尷尬的地位。產業管理的缺位,對全產業的產區區劃、產業政策、科學研究等工作都產生了影響,制約了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同樣,也造成了釀酒葡萄種植不能享受與其他農產品同等優惠條件,也不能享受國家退耕還林的優惠政策,這樣不利于釀酒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產業的發展。
2.2 釀酒原料危機。
我國葡萄酒泰斗郭其昌先生一直強調,“葡萄酒質量的好壞,先天在原料,后天在工藝”。由此可知原料對于葡萄酒的重要性。我國釀酒葡萄種植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有效引導,存在著在非適宜地區種植或適宜地區種植非適宜品種的情況,基地規模、栽種架勢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需要,嚴重制約我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是:一、釀酒葡萄苗木品種混雜老化,優質釀酒葡萄苗木選育、研發等科研工作嚴重滯后,特別是大多還是扦插苗木,抵御根瘤蚜病毒的能力較差;二、釀酒葡萄品種過于單一,紅色品種中超過60%為赤霞珠,白色品種中超過70%為霞多麗,尤其是缺乏具有我國地域特色、個性特點的適宜葡萄品種;三、釀酒葡萄種植“重產輕質”的現象比較普遍,不注重科學管理,單純追求產量,忽視葡萄品種的選擇、剪枝方式、種植密度等關乎質量的要求;四、我國的土地政策限制,企業對于基地建設投入比較謹慎,甚至一些企業根本不重視基地建設,靠收購原料加工生產葡萄酒。
2.3 產區品牌危機。
我們對法國波爾多、美國納帕谷、意大利托斯卡納、南非開普敦等著名葡萄酒產區耳熟能詳,但對產區內的企業品牌卻很少知道,這主要是源于各國政府和行業組織,對產區整體品牌的塑造與推廣不遺余力,每年用于產區品牌宣傳與活動推廣的費用非常高。而我國葡萄酒產業目前形成的十大產區,獲生產許可證的葡萄酒生產企業有近千家左右,但是包括骨干企業在內的很多葡萄酒企業都缺乏樹立和維護當地產區品牌意識,在市場品牌營銷推廣和產品銷售過程中各自為戰,甚至出現互相詆毀中傷,相互惡意降價等不良競爭現象,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個產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而各產區政府對產區缺乏統一的科學規劃,對產區品牌維護與推廣重視不夠,也缺乏有力的措施和方法,特別是不重視產區本身的風格特點、產區特性的塑造,這非常不利于產區品牌的形成。
2.4 文化推廣危機。
我國葡萄酒市場之所以能夠飛速發展,一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人們健康意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二是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葡萄酒新舊世界國家,多年來在中國進行葡萄酒文化推廣而影響發展。先入為主的國外葡萄酒文化推廣模式,影響了中國不斷提升的消費者選購葡萄酒的價值觀,所形成的葡萄酒文化觀念自然是國外葡萄酒文化的復制版。在國內,當前最缺乏對外來葡萄酒文化本土化的研究,缺乏中國風格特色文化的消費理念培育,缺乏與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融合的葡萄酒文化,自然更加缺乏消費者對中國葡萄酒產品的認同感與愉悅感。我國葡萄酒文化還缺乏研究與推廣中國葡萄酒的文化人才、市場營銷人才,目前的市場營銷和文化推廣都已經不能適應葡萄酒產業發展的新要求,推廣過程中一張嘴就是法國、澳洲的葡萄酒文化理念等等,而對我國葡萄酒的文化特質和中國大眾消費文化研究不夠,不重視與中國消費者的溝通,勢必使中國葡萄酒文化被洋文化洶涌的大潮所淹沒。
2.5 自律誠信危機。
我國獲得生產許可證的近千家葡萄酒生產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只占25%左右。小型無特色企業比例過大,大中型企業份額偏小。說企業無特色,主要是源于原料無特色、生產無特色、營銷無特色、文化無特色,無特色的結果就是同質化嚴重,同質化帶來的必然是無序的競爭。我們的一些中小型企業長期處于低水平運營狀態,只是加工灌裝或貼牌生產企業,這些企業沒有原料基地,不收購葡萄,不生產原酒,到外地搶購葡萄、購買原酒或進口原酒生產葡萄酒,不重視企業基地建設和基礎研究;有的企業不注重解決釀酒葡萄的農藥殘留殘問題,裝有質量隱患的葡萄酒,食品添加劑超限量標準、超使用范圍濫用,致使食品安全隱患較大;有的企業葡萄酒產品年份造假,葡萄品種和產地標注不實,以及傍名牌、仿名牌等侵犯知識產權行為依然嚴重,誠信體系建設嚴重缺失。這都反映出我國葡萄酒行業及企業自律意識薄弱、安全生產管理不足、規范產業發展任重道遠的局面。
2.6 進口酒沖擊危機。
隨著葡萄酒關稅的降低,我國葡萄酒進口量連續多年以50%的速度增長,且幾乎壟斷了我國葡萄酒高端市場。2010年我國進口葡萄酒同比增長了62.8%,達到創紀錄的30.5萬千升,占我國葡萄酒市場消費量的五分之一。從國內外經濟形勢看,未來幾年,在發達經濟體穩步復蘇和新興經濟體快速增長的帶動下,全球貿易必將穩步回升,我國包括葡萄酒在內的整個酒類產業也必將面臨國外強勢酒文化的滲透,進口酒產品迅猛增加。很多消費者因受多年來媒體對進口葡萄酒的傳播影響,往往由于對國外葡萄酒的質量認同、對國際知名葡萄酒產區的推崇,更傾向于選擇進口葡萄酒。另外,由于歐美國家對葡萄酒產業進行國家補貼,進口葡萄酒與國產葡萄酒的生產成本價格相當、甚至低于國內生產成本價格,面對如此現實,對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來說,用進口原酒代替基地建設,既迎合了消費者“崇洋”心理,又賺取更大的經營利潤。中國消費者長期喝灌裝了進口酒的“中國葡萄酒”和原瓶進口的葡萄酒,必將對國產葡萄酒的市場開拓和品牌塑造產生極大的阻礙。這對于中國葡萄酒產業的長遠發展來說,無異于一場潛在的災難。長此以往,進口葡萄酒便會輕而易舉地掌控中國葡萄酒的“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