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進口紅酒呢?經常有朋友通過微信聯系筆者,問:你這里是做進口紅酒批發的嗎?我回答:是的。又問:你這里有進口的葡萄酒嗎?我只能默默的回復一個表情,然后再耐心細致的解答:葡萄酒從顏色上分為三種——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和顏色介于兩者之前的桃紅葡萄酒,按成品所含的天然糖分分四種——干型、半干型、半甜型和甜型,紅葡萄酒也就有相應的四種——干型紅葡萄酒、半干型紅葡萄酒、半甜型紅葡萄酒和甜型紅葡萄酒,而自1980年中國改革開放以后,轉向市場經濟發展,由于清朝閉關鎖國的原因導致的工業落后,國產葡萄酒品質和產量都跟不上消費市場的需求,進口葡萄酒大勢涌入中國市場,大多數中國人的消費口味由于白酒的影響,偏向于干型,而且喜歡紅色,故而市場上90%以上的葡萄酒都是干型紅葡萄酒,人們也就簡稱其為紅酒,久而久之,紅酒也就成為中國人稱謂葡萄酒的一個代名詞。而進口與否,關系到的是品質問題,進口紅酒也就是進口類葡萄酒的一個總稱而已。
對紅酒文化的缺失是目前大多數做進口紅酒批發行業從業者的一個痛點,經過不完全統計,現在整個中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的總人數在13億以上,除了港澳臺及臺灣省以外,大陸范圍內真正懂紅酒的人不到0.01%,也就是130萬人左右,而了解紅酒的人不及0.1%,也就是1300萬人左右,大多數人多紅酒的概念甚至是一無所知。而其中多數懂紅酒和了解紅酒的人對進口紅酒批發的整個流程都是一知半解。接下來筆者借助多年的從業經驗,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目前國際、國內紅酒批發行業的現狀,從整個市場現狀剖析進口紅酒批發的本來面目。
首先,了解一下中國目前的紅酒批發的上游渠道及市場概況。
市場經濟遵循的是市場發展規律,現在人們把紅酒批發有意無意的分為:國產紅酒批發和進口紅酒批發兩類,由于清朝閉關鎖國導致的中國各個行業的落后,清朝末期的崇洋媚外思想一直延續到今天也未消散,無可厚非的是,中國經歷的特殊時期,導致各個產業均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生產能力和生產質量也不能及,再加上社會制度及人文素質差別,更能理解多數國人追求進口產品的原因。
作為國產紅酒批發的上游渠道來說,2015年為止,中國國產紅酒上市公司已達12家,停牌1家,有家喻戶曉的龍頭企業——山東煙臺張裕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張裕A、000869.sz)、多次作為國宴及國家“兩會”用酒的吉林省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通葡股份、600365.sh)、以冰酒出名的甘肅武威市莫高葡萄酒公司(莫高股份、600543.sh)、號稱亞洲最大的葡萄酒生產企業的中信國安葡萄酒業股份有限公司(ST中葡、600084.sh)、位于寧夏銀川的賀蘭山葡萄酒有限公司(ST銀廣夏、000557.sz)、和莫高同一個地方的甘肅武威市皇臺酒業(ST皇臺、000995.sz)、中糧集團旗下的華夏長城葡萄酒(中國糧油控股、0606hk)、同時擁有云南紅河蒙自神泉葡萄酒、云南昆明東川長運葡萄酒和云南紅河彌勒縣的神泉葡萄酒三家公司控股權的西南證券(600369.sh)、位于古井貢酒旗下的安徽古井雙喜葡萄酒(古井貢酒、000596.sz)、綁名貴州茅臺的貴州茅臺葡萄酒(貴州茅臺、600519.sh)、位于青島啤酒旗下的山東青島凱軒干紅葡萄酒(青島啤酒、00600.sh)、還有趁火打劫的五糧液最大的經銷商、以進口紅酒為主的銀基集團(0886.hk),以及目前停盤的王朝酒業(00828.hk)。
自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后,收到歐洲國家的影響,國內潮起紅酒熱,很多大大小小的國產葡萄酒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成立起來,分布在在相應的中國葡萄酒產區,如:東北、山東渤海灣、河北沙城(河北宣化、涿鹿、懷來等)、山西清徐(山西汾陽、榆次和清徐西北山區)、甘肅銀川(賀蘭山東麓)、甘肅武威、新疆吐魯番、安徽黃河故道、云南高原等產地。國產紅酒目前的價格呈現兩極分化的局面,低端低到無法理解,高端高到無法接受,有量無質,再加上中國農產品監管只有條例,沒有實際的監管力度,導致假貨泛濫、以次充好等,造成國產紅酒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盡失,如:2010年12月23日,中央1套焦點訪談曝光的“河北昌黎假酒案”,這一點是很多做進口紅酒批發行業從業者“引以為傲”的。
如果想要做國產紅酒批發,上游渠道的尋找與合作有以下幾種:
1、上市的以及有一定規模的紅酒企業為了迅速占領市場份額,早已通過傳統的層層批發渠道把相應的區域規劃出去了,也就是說想要直接找廠家合作是不大可能,也只能是找相應區域的代理或者所謂的負責人聯系合作,但這已經不是一手的價格,運氣好一點,可能會遇到二手價格,運氣差的話,可能會遇到三手、四手也說不定。再加上國產紅酒企業運用的是傳統的發展方式,大力的去進行廣告宣傳和人工地推模式鋪貨,高昂的費用全部均攤到產品上,無意間縮小了利潤空間,抬高了市場價格;
2、起步有一定時間,但規模一般的國產紅酒企業,也受到國內大牌公司的影響,走同樣的老路,只是市場還有一些空白區域,像這樣的國產紅酒想要找到酒廠進行合作,拿到一手貨源,也要看機緣,一般臨近酒廠附近的區域以及一些大型的城市基本都已經被劃出區域,一手的幾率比較小,合作的要求也幾乎和大型酒廠接近;
3、剛起步的一些國產紅酒小企業相對來說比較好合作,市場幾乎都是空白的,要拿到一手貨源比較簡單,但缺陷也比較多,因為規模小,可能技術不夠精湛,品質也一般,而小規模企業的成本會更高一些,就算是拿下來了,品質不夠,價格不突出,很難拓展開市場。
那進口紅酒批發的上游渠道如何呢?很多人想:進口紅酒帶了個“進口”的高帽子,很多人都愿意買進口的!其實不然,這句話放到2001年以前說,可能還有些道理,但放到2015年以后的市場上來說,已經大相勁庭了。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各類關稅馬上遞減,承諾某些關稅會逐步取消,到2016年為止,智利、新西蘭等國家的進口紅酒關稅已經減免為0,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關稅14%,其他的消費稅和進口類產品增值稅依然沒變,但總體上來說,進口紅酒的價格逐步降低,2002年一瓶法國出產的VDT級別的餐酒市場幾個大約在200-300之間,到2016年時,市場價格已經去到80-150之間,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
從海關發布的數據上看,中國2015年紅酒進口國總量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法國,智利從2013年開始打敗西班牙一直位列第二,排后的分別是:西班牙、澳大利亞、意大利、美國、南非、葡萄牙、阿根廷、德國。以冰酒為主的加拿大,以多元化發展為主的摩爾多瓦,及其他的小紅酒產國,如波黑、羅馬利亞、保加利亞、格魯吉亞、阿塞拜疆等,進口量相對來說更少。
目前進口紅酒批發的上游渠道被人們人為的分為兩種:一種是名莊酒,另一種是壟斷酒,名莊酒也就是各個國家都聞名的酒莊酒,這類酒基本不會在任何國家設區域總代理,只要有相應的進出口權和渠道關系,都可以進,利潤空間和價格也非常透明,比如說法國十大產區之一的波爾多左岸的61列級莊、中級莊、1855格拉芙分級酒莊、右岸的圣埃美隆列級莊,勃艮第產區世界上最出名的羅馬尼康帝酒莊、拉塔西特級園、蒙哈榭特級園,羅納河谷產區的教皇新堡等等,但這類流通酒不僅是在假貨泛濫的中國有假貨,就連某些外國的不法商販也仿冒,而主要原因還是走私,因為名莊酒的出廠價格都比較高,經過正規的報關流程過來的話,綜合要繳48%左右的稅收,價格高相對來說市場就會變小。
何為壟斷酒呢?壟斷酒的意思是壟斷中國除港澳臺以外的大陸區域市場操作的進口紅酒。壟斷酒又分為酒莊酒、貼牌酒和酒商酒幾種,酒莊酒也就是酒莊正牌酒,一直沿用酒標和風格,貼牌酒其實就是某些酒莊或者酒商把原有的酒標更換掉,按照客戶需求設計出來的酒標貼上去的酒,和國內白酒貼牌是一個道理,酒商酒也就是國外大型酒商做的酒,像法國,某些小酒莊和酒農不喜歡涉足市場,就把自己種植的葡萄或者釀造的葡萄酒交給酒商,賣向世界各地,有些實力雄厚的酒商也會經常并購一些酒莊做自己的品牌,或者為下游渠道做貼牌酒。
各個國家有自己的葡萄酒法律和相應的農產品監管部門,管理非常嚴格,多數外國紅酒產國都是發達國家,人文素質相對較高,所以不管是哪一類酒都是原瓶進口的,品質都會有相應的保障。而外國人注重信譽和名聲,不管酒莊大小,品牌就像自己的臉一樣,不管是對葡萄種植、采摘、葡萄酒釀造過程的控制也好,還是對管理渠道銷售也罷,都非常嚴格,如果進口紅酒批發一手商想要壟斷中國大陸市場做酒莊的正牌酒的話,要求比較高,且每年都會有相應的任務量,壓力非常大,很多人都無法承受,這才導致貼牌酒的增多。
可能很多人會對貼牌酒產生一些不好的印象,主要是受到國內白酒或者其他行業代加工的影響導致的,其實貼牌酒也是在國外酒莊裝瓶,只是國內進口紅酒批發的一手商為了避開酒莊給的壓力,把標換掉而已,有人會問:法國的葡萄酒法律不是很嚴格嗎?為什么可以輕易換酒標?換酒標只是更換酒的名字和相應的條形碼而已,相應的標示還是符合本國葡萄酒法律的,和原酒莊酒是一樣的,就像一個人換一件衣服而已,不可能一個合法的公民換了件衣服就違法了吧?這樣也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是國內獨家壟斷經營,便于市場操作嘛。
酒商酒相對于酒莊酒來說,同樣也是原瓶進口,品質存在更大的不穩定性,其一是酒商酒出貨量非常大,灌裝線冗長,大批量的酒生產灌裝的過程中,要求沒有酒莊那么嚴格;其二是酒莊酒每年釀酒所用的葡萄都是出自同一產區,受天氣的影響口感會有略微變化,而酒商所用有的葡萄園或者旗下的酒莊會不同產區或同一產區不同位置,同一款酒所用的葡萄今年可能是這個產區的東面葡萄園的,明年的有可能就是西面的葡萄園的。但就目前的科學種植方式來說,差異化都會逐漸縮小。
關于進口紅酒批發上游渠道,除了以上說的這些之外,還有一些渠道讓人難以接受,為什么呢?可能大家會想到:國內灌裝酒和假紅酒,沒錯!這是進口紅酒批發行業不可否認的一點。從海關數據上可以看到,進口類紅酒數據有:散裝和瓶裝兩種,瓶裝上面已經說過,這里就不做過多贅述,那什么是散裝進口紅酒呢?其實筆者也沒親自見過,但通過海關人員了解到,散裝進口的紅酒從國外海運過來的話一般是通過不銹鋼桶、橡木桶、專業的塑料袋等包裝用恒溫船運輸的,一般這些散裝酒大部分會在保稅區進行灌裝,一小部分是國內某些酒莊訂購補充自己產量的,有很少的一部分人用作制造假酒或者假名牌酒,散裝酒的關稅相對比瓶裝酒高一點,但保稅區酒相對來說品質會比原瓶進口紅酒弱一點,價格也與原瓶進口紅酒相差不了多少,其特點是快、準,可以滿足部分進口紅酒批發商的需求,根據我國進口類商品的管理上來說,這類酒所張貼的中文標簽必須注明是國內裝瓶酒,然而由于監管不力,很多還是打著原瓶進口的幌子在市場上銷售,這類酒目前筆者也只是在云南省玉溪市的沃爾瑪超市見到過。
何為假紅酒?根據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規定,葡萄酒是用100%的鮮葡萄或者葡萄汁經完全或者部分酒精發酵后獲得酒精度數不低于8.5°的酒精類飲料,葡萄酒也就是平時所稱的紅酒,假紅酒也就是非100%的鮮葡萄或葡萄汁經過完全或部分酒精發酵后獲得的葡萄酒,假紅酒分為:三精一水的勾兌紅酒、半真半勾兌混合紅酒和仿冒名莊酒三種,前兩種很好分辨,仿冒名莊酒需要一定的經驗才能分辨得出來,關于如何分辨真假酒,在之前發表的文章中筆者也有敘述過,如果大家有興趣討論,也可以加筆者微信15999901919(電話同步),一起交流討論。假紅酒不僅是進口紅酒批發渠道有,國產紅酒批發渠道亦是如此。
談到市場概況就涉及到價格,從價格體系上來看,國產紅酒的價格可謂是:very beautiful!往市場上一看,零售價格從10多元到數百數千上萬元人民幣的都有,甚至有些比較凌亂市場中還可以找到幾塊錢一支的紅酒。我們可以預算一下,一支750ml裝的紅酒的大概成本:一個玻璃瓶阿里巴巴報價1.50元,酒標、瓶帽價格從0.5-2.0元不等,酒塞也從1.0-3.5元不等,綜合包裝的成本大概3-7元不等,而釀造一支紅酒所用葡萄需1.9kg左右,按照阿里巴巴上煙臺出產的赤霞珠、蛇龍珠每噸2000-2800元的價格計算,釀造一支紅酒所用葡萄成本3.8-5.3元,整支紅酒除運輸、設備損耗、工費、場地費用等,成本約在6.8-12.3元/支,再加上10%的消費稅,去到7.48-13.53元/支,而國產紅酒的運營成本相對來說比較高昂,比如說廣告費、包裝費、推廣人員工資,公司運營成本等,照這樣算,幾塊十幾塊錢人民幣一支的紅酒您還敢喝嗎?
按照國際統計數據來看,中國目前的用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對比其他發達國家逐漸縮短,進口紅酒的生產成本價比國產紅酒略高一點,拿法國來說,十大產區之中,位于法國南部的朗格多克·魯西雍產區主產餐酒,占整個國家餐酒產量的60%以上,2015年其餐酒的出廠均價大概是2-3歐之間,按常規的匯率1歐=8元人民幣來算,均價16-24元人民幣之間,再加上船運、清關、報關、衛檢、稅收來算到達國內的成本在24-36元人民幣之間(按照綜合費用50%上浮計算),再加上倉儲、運營成本、利潤等來算,價格相對比國產紅酒來說,偏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