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業協會(以下簡稱酒協)一直致力于引領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尤其是在進入調整期之后,更積極思考并探索酒行業創新發展之路。中國酒業協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五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于4月28日在北京召開,此次理事會上,宋書玉新當選為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近期,酒業家記者對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宋書玉進行了專訪,就6大熱點問題共同探討新常態下的中國酒行業。訪問內容特整理如下,與讀者分享。
酒業家:企業應該如何應對新常態?宋書玉:消費者需求是根本出發點
面對新常態,業內企業,尤其是白酒企業應該有三點準備。一是要認識到這種新常態已經是一種現實,主動接受;二是要提高服務消費者的能力和品質;三是生產商、經銷商要思考怎樣在彼此之間建立更好的合作關系,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如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一個很嚴峻的課題。其實我們對消費者需求的理解還不是很精準,應該思考如何引導消費、創造消費趨勢。在這一點上,不得不承認,業內做得不太好。白酒曾經歷過高速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名酒企業,具有強勢的主導地位。限制三公消費以后,政務消費的萎縮給行業帶來很大沖擊,但同時也讓我們把注意力重新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消費者的需求是發展變化的,不斷追求高品質產品、追求增值服務,這是所有消費者共同的特點。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未來我們的制造商和經銷商都應該靜下心來,共同研究酒類消費如何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消費、創造新的消費趨勢。
酒業家:您怎么看待預調酒的火爆?宋書玉:預調酒并非唯一出路
最近預調酒非常引人關注。但我認為,盲從不可取。
其實,預調酒給了我們整個酒類市場一個很好的啟示。它之所以會火,從本質上看,是因為預調酒在某一個層面滿足了眾多年輕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飲酒,通常是為了滿足三種需求,第一是口味,第二是情感交流,第三是健康,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時期,對于不同的酒種,在不同的群體當中,人們對三種需求各有側重,有的人就喝個口味,有的人想要喝酒時愉悅的氛圍,有的則要喝著舒服、喝得健康。我覺得,酒類產品必須兼顧這三種需求,同時又要根據具體的市場情況和目標人群有所側重。預調酒可能開辟了一種新的消費功能,帶來了新的消費體驗,滿足了部分消費群體的需求,所以贏得了市場。
但我并不贊同一窩蜂去做預調酒。不同酒種都要思考自己的目標受眾有哪些需要,做自己應該做什么事兒。
比如說白酒,我們接下來要做的更多工作是要創新白酒的消費文化、消費方式、對消費者進行教育。白酒只能原度喝嗎?只是酒桌上那種喝法嗎?是不是有新的飲用方式,給消費者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呢?白酒有自己技術上的獨特性與放棄自我做預調酒相比,這樣的未來前景可能更好,更明智。
酒業家:在名酒民酒化的趨勢下,高端酒應該如何轉型?宋書玉:高端酒沒必要轉型
在行業形勢下行的情況下,名酒價格下跌,動銷變差,業內提出名酒向民酒轉化,把目光轉向中低端價位的大眾酒。人們就容易認為高端酒正在向中低端轉化。這其實是一種誤區。
我認為,名酒向民酒轉化不等于高端酒向中低端酒轉化,不等于高價向低價轉化。民酒不需要高端嗎?現在的消費是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形態,我愿意喝最好的,說明我有這個消費能力。中國高端酒的資源還是匱乏的,是稀有資源。高端酒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好的品牌和品質,找準自己的消費群體就要堅定不移地做好,堅守更為重要。
酒業家:酒類連鎖企業在今年引起了極大的關注,您認為這類企業會有什么樣的市場前景?宋書玉:我們呼喚酒行業的國美、蘇寧出現
業內未來發展更多的可能是在酒類流通這個環節上。以電商為例,目前行業電商的份額較小,但是它的影響力很大。這說明,傳統的銷售模式和現在我們擁有的信息技術,以及現在人們的消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沖突。
電商的出現壓縮了傳統的銷售渠道。渠道被壓縮以后,“酒巷”原來有10公里,現在變成了1公里,價格被壓縮了。原來從出廠到消費者,要經過很多道程序,現在因為互聯網的出現沒有了,消費者體會到了更實惠的價格,打破了傳統的格局。
最初我們說“酒香不怕巷子深”,消費者會聞香而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你得會吆喝,會做廣告,否則沒人會來買你的酒,這叫“酒香也怕巷子深”。但是現在,一個產品出廠價500元,賣到消費者手里800元,消費者說這叫“酒香真怕巷子深”,這個“巷子”離消費者太遠了。
在傳統模式下,酒廠和經銷商并不是為消費者服務的,而是逐級服務,一批為二批服務,二批為三批服務,到消費者手里的價格就這樣一層一層往上加。酒類連鎖這種模式我非常贊成,這是對傳統銷售渠道的一種挑戰,我們期待這種挑戰會更多,打破原來的格局。在這一輪的調整中,我認為流通企業比生產企業更要覺醒。第一,不能墨守成規;第二,經營這種新業態的從業者雖然有了一定的成績,也不要驕傲自滿,要用良好的心態,為消費者做好服務。
無論是連鎖的形式還是互聯網+,前景是非常好的。運用得當,不同的形態都可以創造出亮點。制造商和經銷商要進一步在這一點上形成共識。尤其是對于名酒來講,需要反思的一個問題就是不夠貼近消費者,包括一些大經銷商,沒有真正地服務到消費者。
我們呼喚并期待酒行業,尤其是在酒類流通企業中,能夠出現像國美、蘇寧這樣的領頭羊。據我們了解,現在行業有300多萬家流通類的企業,這么多資源如何去整合、如何發揮優勢創新服務,值得我們思考。創造出酒行業的國美和蘇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酒業家:酒業并購的熱潮是否已經到了?這股潮流會對業內有什么影響?宋書玉:并購無熱潮混改更靠譜
目前酒行業的并購有其名而無其實,炒的很熱,但并沒有實際的動作,也就無所謂熱潮,而且并購這個潮流短時間內也不會到來。白酒有一定的獨特性,其歷史、文化、地域、消費習慣等都比較復雜,類似啤酒那種一統天下的情況在白酒出現,還有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業外資本,包括外資企業對于白酒企業進行重組的現象早些年就存在,那時酒行業正在高速發展的階段,對于業外資本以及外資很有吸引力,現在已經逐漸冷了下來。但如果這個時候有業外資本選擇進入業內,我認為反而是一種比較明智的選擇。
未來業內應該更多的思考混改而非并購。進行體制創新,激發企業的活力,業內的經營者應該更多地去思考這個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國有體制的企業進行體制創新,面臨的客觀環境比較復雜,道路會比較曲折,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經營效益越好的企業,面臨的改制壓力會越大,地方政府和企業都需要睿智地處理,才能有比較好的前景。老白干混改方案落地之后,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最終的成果如何,仍需要市場的檢驗,現在還處于探索階段。
今年一季度很多企業的業績向好,但判斷行業整體形勢有所好轉還為時尚早。我國現在白酒的在生產企業有2萬家,規模以上企業、收入統計數據的企業只有1500家左右,因此單從統計數據來判斷行業的整體形勢不一定很精準。行業在面臨的調整和沖擊過程中,你所看到的恰恰是抗打擊能力比較強的部分,但其他層面的情況如何,還不好判斷。
酒業家:酒協在這樣調整時期將發揮什么作用、有什么舉措?宋書玉:擔當、團結、共榮
通過2012、2013年的調研,協會對行業的整體趨勢有過一個比較精準的預判。在調整時期,酒協擔起責任,凝聚行業力量,共同探索一條產業健康發展的路徑。
從2012年開始,協會發起白酒領袖峰會,到現在已經舉辦了四屆。從2013年開始實施的3C計劃得到了行業的認可,到目前為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這個計劃的基礎上,去年成立了白酒產業技術戰略聯盟,同時做了一些新的商業模式的探討,比如白酒酒莊和名酒收藏,這兩個委員會成立一年,工作很有成效。另外,3C計劃在科研上有很大的突破,對未來白酒標準規范以及白酒技術標準的頂層設計具有指導意義,有助于白酒未來的健康發展。再有在新的消費文化建設上,我們去年成立了文化委員會,就是要創新中國白酒消費的新文化運動,搞白酒的文化復興。
今年,酒協在服務上要做一些切實的工作,比如食品安全的宣傳和教育、科普手冊、拍攝紀錄片等,使消費者了解白酒。其實白酒對于消費者來說是“熟悉的陌生人”,為什么許多消費者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葡萄酒的知識,卻對自己國家的白酒知之甚少?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葡萄酒的運營方式、消費者體驗、文化傳播、消費方式等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比如,我們對白酒酒莊的探索,嘗試用世界通行的語言表述白酒的文化,增強消費者的體驗,打造新的商業模式。目前國內已有有4個白酒酒莊,計劃五年之內發展到50家。
還有名酒收藏。行業未來要做消費趨勢的引導,如果消費者買一些酒,收藏一段時間再喝,形成這樣一種消費習慣,對名優白酒消費的拉動將不可限量。去年老酒的鑒定、四大名酒的拍賣做很成功,今年仍然會繼續做。
于4月28日、29日召開的酒協理事會將產生新一屆組織機構以及新的舉措。比如,今年要推出酒與社會責任促進聯盟,敦促企業承擔起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同時要提高行業自律,倡導快樂、適量、健康地飲酒,構建整個行業在社會上、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這對產業未來的健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年份酒標準、白酒產品分類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今年也會大力推進。行業應該大膽面對這些問題,盡早主動拆掉這些“不定時炸彈”的引擎,通過規范約束這類不良現象,這是行業勇于擔當的一種表現,酒協今年可能在這方面有一些動作。
同時,今年協會將加大力度建設第三方平臺。業內自說自話是不行的,今年將傾注更多的力量到社會上,培養消費者、培訓媒體、培訓經銷商,讓第三方力量成為業內的監督者。
在調整時期,行業更需要的就是團結、包容的心態,少抱怨、多思考、多探索、多擔當,擱置爭議,共同發展。在我看來,白酒也是一種“中國智造”,凝聚了幾千年文明智慧,我們必須把她做好,才無愧于其民族產業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