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行業的“黃金十年”期間,酒業主要是靠傳統渠道來驅動,大家戲稱“躺著就能把錢賺了”,而擁有龐大渠道網絡的流通企業在市場上擁有較強的話語權。
2012年,嚴控“三公消費”和“禁酒令”等政策出臺,使原來依靠政務、軍務和商務消費的高端白酒受到擠壓,宏觀政策給白酒生產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另外,塑化劑風波也給整個白酒行業帶來了一定的沖擊,2013年,商務部頒布了《酒類行業流通服務規范》,界定了酒類流通的范圍和流程,提出了銷售全過程的質量控制重點。
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消費升級,酒類廠商 “以變應變”。此后,以大眾消費為核心的消費者驅動模式應運而生,酒企的渠道網絡變成了“新渠道+傳統渠道”的組合模式,營銷推廣也逐漸順應大數據、社會化、場景化等輸出內容的精準趨勢,酒業電商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當然,新生渠道的完善和發展,并非一蹴而就,大家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從白酒企業與電商的相愛相殺到攜手合作,再到新零售的起勢,無不經歷了消費市場的洗禮和考驗及多方利益平衡的博弈。
渠道下沉
“渠道為王”是白酒市場激烈競爭下的產物,茅臺、五糧液等曾經憑借其強大的經銷商網絡和團隊,一度實現了從黨政機關到地方商務的全覆蓋、全滲透。
2012年,嚴控“三公消費”,“禁酒令”的實施,以及蔓延全行業的塑化劑風波,讓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中高端品牌一時間“找不到”消費者了,部分經銷商出現了資金周轉困難、低價拋貨,為防止價格倒掛,穩定市場秩序、維護品牌高端形象,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曾引以為傲的“渠道為王”。
從單向營銷轉為與消費者的雙向交流與溝通,從通路的產品流通到賦予消費者購買的便利性,廠商開始真正地“到消費者中去,擁抱消費者”。
為破解市場的陣陣寒意,酒企紛紛亮出十八般武藝爭奪市場,瀘州老窖控量保價,五糧液祭出了放量保市的企業戰略,同時瞄準了區域白酒企業的渠道和網絡,通過并購等舉措進行渠道下沉;水井坊則于2013年5月下旬對營銷體系做出變革,渠道下沉,進行扁平化管理,在渠道供應方面直接向麥德龍、家樂福等特定渠道供貨,而不再通過經銷商。
正是因為政務、商務消費縮水、受限,高端白酒價格下滑,酒類消費逐漸趨向理性和多元化,酒企不再唱高調了,一些企業選擇了具有強大營銷勢能的經銷商進行戰略合作,通過參股、控股、聯盟等方式,擴大白酒的銷售渠道,增強對銷售渠道的控制力。
同時,一些名酒企業進行渠道下沉,甚至打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役,目的在于持續地優化渠道、擴大銷售網絡,進而構筑密集牢固的終端營銷網絡。
自建電商平臺
2013年,圓通、申通、中國郵政EMS、順豐等快遞公司緊急征調100多架飛機解決“雙11”期間天貓訂單的貨運問題,這足以見證電子商務受到了全民追捧。天貓方面更是稱,以美軍最流行的F16戰斗機中隊為例,100架飛機可以組成6個戰斗中隊,100架飛機已經可以武裝兩個美軍航母戰斗群。
身處深度調整期的酒業,于2014年前后,紛紛觸網,酒類電商也在這個時期步入了O2O時代。同年,茅臺集團旗下電子商務公司重點推行了會員制管理,整合茅臺33家自營公司和1000多家專賣店,試水O2O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