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高端的總體規模太小,郎酒、劍南春、汾酒、洋河、沱牌、古井、水井、口子窖這8家公司次高端產品占比相對較高,市場也比較認可,2016年合并報表收入是520億,按次高端產品消費占比50%計算,也只有200多億,加上其他企業的貢獻無非300多億,這相對于全行業6150億規模來說太小了。
因此,從行業角度看,次高端這個概念不宜講的過大,但從投資角度看,這幾家次高端上市酒企還是值得關注的,包括可能將在19年上市的郎酒。
終端建設:2017年很多酒企都在講終端建設,但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做好,終端建設是一個中長線工程,尤其是過去通過品牌拉動的企業,沒有渠道建設的基因和團隊,想真正把所謂的渠道下沉、渠道扁平化、終端建設工作做扎實,沒有3-5年的時間是無法見到效果的。
渠道建設的優秀學習對象:
洋河“天網工程”:終端已經鋪到鎮一級,這就是洋河“天網工程”威力所在,中高端品牌洋河能夠下沉到鎮上,耗費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勁酒經銷商資金高速周轉:中低端保健酒為主的勁酒,其經銷商能夠實現資金一周周轉一次,白酒行業普遍一年才能夠周轉2次,一年周轉3次就已經是非常優秀的白酒經銷商。勁酒的非飽和營銷和庫存管理值得白酒行業學習。
2018年關鍵詞:漲價持續、創新驅動、分化定型
漲價持續:包材等原材料成本上漲對低端酒影響明顯,預測未來地方酒也會加入漲價陣營。整體看,會由高端酒帶動漲價,有可能在2018年帶動全行業價格上升。
創新驅動:白酒行業最大危機是消費總人口下降,面對這種危機只有創新一種解決路徑。2018年是白酒行業一個新的開始,如何打動80后和90后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2018年,00后已經開始步入18歲,而90后已經開始步入28歲,邁入消費中堅層,未來將可能成為白酒消費的主力。打動80后和90后,這方面茅臺、五糧液等皆有在做,但還遠遠不夠,這對整個行業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產品創新:人們需要更優的商業模式和更優的產品,經銷商會倒逼白酒行業前行。17年沱牌舍得講堂的點擊量,江小白的創新故事等,讓我們看到了產品形態和類型的創新動作,18年產品創新的案例會更多。
商業創新:創新驅動下的企業發展,就是催化商業模式至成熟階段和優化運營模式至成型最優的循環往復過程。酒企的商業模式創新過程漫長,要分步優化,可以讓年輕人主導,實現漸進式變化與內部孵化。先從試驗田催化組織架構調整,再推動運營模式調整,最后實現組織架構轉變,才能成為新的商業模式。
體制創新:五糧液值得關注,其開始借鑒瀘州老窖品牌子公司模式,讓品牌子公司負責進行品牌推廣。
分化定型:結構分化,一線全國化品牌還是那7家,不會有多大變化,次高端市場8家短期內也不會有新品牌加入,表明現在結構分化已經相對定型。產品群上,除C端爆破、打造爆款產品之外,其他路徑難以誕生新的全國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