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之前,還是先說三點:
1、不知大家有沒有發覺,待在酒圈,每過那么一段時間總是會傳出“某光瓶酒為酒精勾兌”的新聞,通過惡意炒作來誤導善良、無知的消費者。
2、前幾天筆者去某光瓶酒廠提案,在與其負責人溝通時發現,其對光瓶酒當下的市場形勢、品牌格局、運營模式等方面很是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
3、停貨、漲價、爭搶千元價格帶……最近高端酒們似乎格外 “熱”,而光瓶酒陣營似乎顯得略微有些“冷”,關注度并不高。
基于以上三點原因,筆者覺得是時候談談光瓶酒了。
利好|理性消費占據主流
其實對于光瓶酒而言,現在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期。為什么這么說呢?主要是消費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眾所周知,這三年來受政策及環境的影響,白酒消費的泡沫被擠掉,主流消費重歸于大眾消費,在此背景下,白酒消費更趨理性,相對來說,光瓶酒具有更簡潔的包裝、更高的性價比。正如無印良品、吉爾·桑達這樣的極簡主義品牌,消費發展到某階段,就會出現返璞歸真、歸于平淡的趨勢,這是社會消費的大勢所趨。
另據統計,目前光瓶酒市場容量雖然達500多億元規模,但是也就占到整個酒業的10%左右,作為承載最基礎、最廣泛的大眾消費的光瓶酒而言,這個規模并不是“天花板”。而堪稱大單品的光瓶酒還不足十家,市場覆蓋、渠道深耕等精細化管理還有空間。
另外,從一擔糧、小村外、方莊等新晉品牌近年來的迅速崛起來看,光瓶酒市場依然潛力巨大,可挖掘、可深耕的市場與渠道依然很多。
事實|利潤變得越來越低
我們知道光瓶酒的生存就是靠“上量”也就是“薄利多銷”來取勝,正如一句開玩笑的話,“買一箱茅臺賺的錢能頂一車牛二。”
玩笑歸玩笑,不過光瓶酒當下的生存狀態并不樂觀,這主要是歸咎于這兩年來整個光瓶酒成本的大幅上漲、價格的愈加透明、利潤的愈加單薄。
近來獲悉系列政令的出臺致使原材料上漲15%、紙箱上漲80%,導致生產白酒所必須依賴的紙箱、瓶蓋、包材、玻璃等原材料成本大幅漲價,相應的人工成本上漲,就光瓶酒而言利潤愈加薄,到了調整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