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閃耀,還是群魔亂舞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同樣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群星閃耀的時代,同樣是一個群魔亂舞的時代;這是一個彎道超車的時代,同樣是一個折戟沉沙的時代……
白酒,從計劃經濟走到市場經濟,從沒有任何一個時間段,像今天這樣,營銷思潮碰撞如此激烈,沒有人確切的知道白酒的未來該怎么走?
產品為王,還是營銷至上;定位為尊,還是渠道制勝?遺憾的是并沒有哪一門“學問”可以說服對手,好玩的是每一門“學問”背后都有雄厚的理論支撐及案例支持,更有意思的是同一案例竟然被各門“學問”視為佐證自家觀點的案例,比如“怕上火,喝紅罐涼茶”。
習慣于看中國好聲音的朋友,大多喊著“怕上火,喝加多寶”。筆者則堅持“怕上火,喝王老吉”,因為地道。出門對便利店的老板說,來瓶王老吉,遞過來的卻往往是加多寶。話到如此,不得不總結一句話:成功者的營銷思路處處皆閃光,失敗者的營銷思路總有敗筆。
曾經,魯酒開啟了廣告時代成就過“孔府家”、“孔府宴”,川酒開創了品牌時代成就過“五糧液”、“水井坊”,徽酒開始了渠道時代成就過“口子窖”、“高爐家”。
曾經攻城略地的利器,曾經一戰成名的案例,曾經屢試不爽的智謀,如今,都將隨著消費者的換代而重頭來過。
每逢行業調整,總會思潮涌動。本次酒水行業調整,宏觀上是全球經濟不景氣對國內經濟有所影響,導火索是中國政治“大氣候”對政務消費“小氣候”的直接影響,真實的原因是特殊國情下被掩蓋已久的“主力消費者老去,新生代消費者斷層”的事實在潮水退卻之后逐漸顯現。沒有企業去培育年輕一代的飲酒習慣,總是寄托于社會的“染缸文化”來迫使年輕人接受,就像當年60后、70后那樣。
其實,當一個年輕人拒絕“分外工作”時,影響不到社會原有的生態,當大部分年輕人都拒絕“分外工作”時,誰更應該去反思?為何酒企負責人憂愁,為何經銷商無助,為何智業公司無計?原因只有一個,歲月不饒人,大家都依然老去。當廣播播出“第一批90后已經到了晚婚晚育”消息時,很多人頗有感觸。
酒企不愿意培養消費者?廣義上講,培養的酒民是屬于整個行業的,而非被某個酒企或某個品牌所“豢養”。既如此,沒有企業愿意去付出,久而久之,整個行業要為酒民的后繼無人而付出慘痛的代價。按照此推論去思考,酒企業績下滑僅僅是個開始,隨著互聯網打破地域限制,加上物流能力的不斷提升,區域酒企及經銷商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年輕的消費群體會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而酒企的掌舵人、商貿公司的操盤手及智業公司的元老卻漸漸老去,即使有年輕的領軍人物,又如何能夠帶領暮氣沉沉的隊伍繼續前行。
白酒,一個古老而神秘的行業,肯定會繼續傳承下去,但誰是未來的龍頭企業卻說也說不清楚。清朝之前,誰能想象沒有“皇帝”的日子,清朝之后,誰還想過有“皇帝”的日子。大多數人站在“當下”看不清“未來”,站在“當下”卻能反思“過去”。
最壞的時代恰恰是最好的時代。隨著更多的攪局者進入白酒行業,水則越來越渾,世界才能更精彩。
人多了,行業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