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相同的一幕也曾出現在2010年之后,聯想控股曾斥巨資或戰略投資或戰略收購了5家區域性酒企,豆奶大王維維收購貴州醇、枝江,凱樂科技(17.360, 0.03, 0.17%)收購原酒企業名豪酒業、中糧控股瀘州老窖石梁釀酒基地……但隨著白酒行業的深度調整,這些當初熱鬧一時的收購案例大多數都陷入困局。
“并購是白酒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2017年并購會不斷加強。”白酒行業觀察家馬斐認為,大品牌看上區域強勢品牌的渠道、網絡、資源優勢(2100.395, -21.89, -1.03%),只要強強聯合既能很快拿下市場,又能打開新的市場,排擠其他品牌,這就是并購的主要目的,因此區域性中小酒企更加艱難。
產能隱憂
按照郎酒的規劃,回歸百億陣營并實現上市,如今郎酒加快了產能的投資建設,并要在2020年全部完工所有建設。
而西鳳酒則提出“十三五”期間打造1個十億規模的品牌,3個五億規模的品牌以及6個兩億、9個一億規模的產品矩陣,可見這是一個接近50億元的目標,除了加大外購白酒基酒之外,勢必要求其產能進行擴張。
“白酒行業的復蘇,將是以大型酒企為主的一次產能擴張。”上述楊先生認為,一方面中小酒企還在去產能,另一方面大酒企千億百億的“放衛星”,這勢必埋下很多隱患。
記者注意到,早在2010年“十二五”開端,就迎來一輪白酒產能的迅速擴張。根據《中國釀酒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全國白酒總產量將達到960萬千升。然而上了擴產高速路的白酒行業,在2011年的產量就如同做上了火箭,飆升到了1025.6萬千升。隨后,中國白酒行業就進入了痛苦的去產能期。
當時,四川提出白酒的發展戰略路徑為“推動中國白酒金三角共同發展”。力爭川酒在2013年實現2000億元產值,2015年實現2500億元產值。為此,五糧液在2012年曾提出年產6萬噸基酒、10萬噸商品酒的“中國白酒金三角”宜賓五糧液千億工程技改擴能項目。在2012年8月份開工,原定總投資超過120億元,工期為2年。項目建成可增加銷售收入300億元,利稅150億元。但隨著行業調整五糧液不得不叫停。
如今新一輪的產能投資再次開啟。瀘州老窖2016年定增30億元進行技改,由此產能將達到20萬噸;五糧液現有產能達到40萬噸,其要實現千億目標勢必還將繼續擴產……
“之前的產能過剩,主要還是集中在液態法的產能。”楊承平表示,隨著行業的深度調整,新型、健康的固態發酵法在迅速擴張,雖然所占比例還小,但這對于行業發展是一條清晰的路徑,“因此白酒行業的去產能還有較長一段的時期,并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