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月海關數據顯示,中國進口了瓶裝葡萄酒為55467噸,金額為2.71億美元,相比2015年同期,增幅達34.7%和58.5%。如此大的單月漲幅實在是近年來少見,即便是除去春節集中到貨的因素,這組數據也是耐人尋味,特別是金額的增長如此明顯。
如何解讀這兩個數據?這是否意味著在寒冷的大氣候里葡萄酒的小陽春到來了?
筆者以為在靚麗的數據背后實際是有三大原因在推動。
首先,葡萄酒的去神秘化和平民化是真正的推手。過去幾年,在廣大的內地二三線城市,葡萄酒普及程度大大提高,過去這些地方的消費者認為的高大上產品——葡萄酒,已經揭開了神秘面紗,價格也變得親民,一百元以下的產品成為銷量主流和酒商主推。中國市場的特點在于除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之外,還有龐大的腹地市場,其葡萄酒市場消費量完全釋放出來需要較長時間,而2015年正是這個釋放的節點。
其次,增長加速源于進口商數量和結構的變化。這兩年,大量的新進口商加入到行業里,經營者數量明顯增長。一位糖酒會資深廣告商告訴筆者。過去成都春季糖酒會時,專門的葡萄酒會外展館僅僅有凱賓斯基,如今增加了香格里拉和首座萬麗,容量比兩年前擴大很多,從側面上看也佐證了上述判斷。此外,結構發生變化是指進口商從過去的外資及民營企業為主轉變為國有大型企業加入和白酒大型企業的加入。比如,兵器工業集團/中航集團紛紛介入葡萄酒板塊,中糧名莊薈的加大了與眾多國際知名品牌的合作,并把聯營區域白酒生產企業作為一種企業戰略來抓。此外,五糧液 /瀘州老窖/今世緣/景芝等白酒一二線企業紛紛加大了對進口葡萄酒板塊的投入,也加速了行業的回暖速度。
第三,法、澳、智三國成為一月增長的三駕馬車。一位行業人士就新的數據點評道:法國酒AOC以下酒款普遍漲價以及新入行從業者一般以法國酒起步,造成了法國酒的總價值上升。澳洲酒享受澳幣貶值和兩輪關稅下調的紅利,也為增長貢獻不小。智利酒成為進口商重要補充品類,一般做法國酒的進口商都會補充一些智利酒,也對增長有一定貢獻。
為何會出現進口金額增長幅度超過瓶數增幅?是否意味著瓶單價回升?
筆者認為,國外主要產區如法國低端酒漲價是造成瓶單價上升的主要原因。其次,春節前中國進口商會適當補充一些高端葡萄酒的庫存,也是造成進口葡萄酒瓶單價回升的原因。基于中國經濟增速降低,消費疲軟,瓶單價上升并不能堅持下去,估計春節后的數據酒會顯示出瓶單價再次回落。
行業人士可以為進口葡萄酒跑贏大勢感到欣喜,但是,中國葡萄酒市場仍不成熟,未來到底是L型還是V型增長,還需觀察一個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