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的報告顯示,葡萄酒的進口額和進口量同比均超過30%的增長,尤其是瓶裝酒的進口額達到18.8億美元,為歷年規模之最。
和去年下半年中國食品(506.HK)整體重現虧損的態勢相反,包括進口酒在內的酒業板塊逆勢增長。去年上半年,中國食品財報顯示,酒類業務已經扭虧為盈,銷售收入和銷量分別同比增長19.6%和26.2%,成為中國食品上半年增速最快的業務。
去年下半年虧損
2月18日,中國食品公布的業績預告印證了此前該公司內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的經營狀況:去年下半年,公司重現虧損,從而嚴重拉低全年盈利水平。
公告顯示,未經審核,經初步評估,中國食品去年近利潤在6000萬港元-9000萬港元。相比去年中國食品2.25億元的巨虧,公司稱,整體營運效率持續改善。
然而,公告同時指出,去年受國內經濟增速繼續下滑影響,國內食品和飲料制造業增速也明顯下行,加之行業競爭激烈,中國食品不得不加大品牌廣告投入,從而導致去年下半年母公司擁有人應占綜合凈虧損和2014年同期相比,雖然大幅減少,但依然虧損。
扭虧術
應該說身為央企,中國食品的扭虧術和華潤創業(00291.HK)類似,一是做強做大現有盈利業務,目標均是成就該領域的世界級企業;二是經營一段時間無力改善或持續未好轉后,在下一個財年來臨前,把虧損部分剝離出上市公司,由母公司來接單或自己買單。
早在2014年,中國食品以飲料、廚房食品、酒類、休閑食品、其他構成的五大業務中,巨虧的主要來源是酒和以金帝、美滋滋巧克力品牌為主的休閑食品板塊,分別虧損1.15億元和1.63億元。
去年,酒業板塊扭虧之際,恰是行業調整之時。
國產酒受益于原酒價格下跌和庫存消化殆盡的有利因素,中國食品擁有的長城葡萄酒終端銷售有所增長,經銷商對進貨重拾信心;進口酒則迎來史上最大一次反彈的風口,據來自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的報告分析結果顯示,“去年,中國的進口酒市場呈現了非常樂觀的增長態勢。”葡萄酒的進口額和進口量同比均超過30%的增長,尤其是瓶裝酒的進口額達到18.8億美元,為歷年之最。
從去年開始,中糧進口酒事業部總經理李士祎發力下游,即在上游加緊對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美國等主產國的葡萄酒產業優先并購之際,中糧進口酒擬用一年的時間彌補銷售短板,打造五大商業模式,即通過建立中糧1000“E+名莊薈”商業模式、打造中糧進口酒500優商工程、讓200個名莊酒商加入、挑選100個品牌合伙人,同時打造中糧·名莊薈的全網營銷商業模式,企圖依靠中糧集團的品牌輸出和資本實力,以平臺化的形式整合中國的進口酒產業鏈。
但中國食品2015年的半年報顯示,酒類業務的增長主要還是來源于國產葡萄酒。因為目前,葡萄酒行業仍以國產葡萄酒為主,雖然進口葡萄酒商也通過調低價格實現較快增長,但進口葡萄酒的品牌集中度仍低。
在進口、國產葡萄酒雙增長下,該板塊去年上半年從同期5589萬港元的虧損一舉扭虧為盈,盈利1.0823億元。
業績一旦向好,李士祎就喊出,中糧集團要做像美國星座那樣的世界酒業巨頭。但2014年同在虧損泥潭的中國食品休閑食品板塊就沒那么幸運了。
去年上半年,受情人節和春節重疊影響,更多是進口食品的沖擊,該休閑食品板塊銷售收入同比下降9%,雖減虧但依然虧損5313萬港元。去年的最后一天,中國食品選擇了對金帝巧克力工廠及銷售業務整體出售。
中國食品和同為中糧集團旗下中糧地產的全資子公司華高置業簽訂了股權及債務轉讓協議。
根據該協議,中國食品向華高置業轉讓其投資控股金帝食品的公司股權權益及股東貸款,總價為6.11億元人民幣(須作潛在調整),當中4億元涉及股權權益,2億元為債務。
中國食品表示,將繼續完成將休閑食品業務的銷售及分銷功能從中糧食品營銷轉移給中糧地產,交割后,其虧損的財務業績將不再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