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節前的幾天,記者在北京的商場超市里走訪發現,以53度飛天茅臺為代表的高端白酒價格基本保持在去年平均價格之上。
但這一價格也并非很穩定。比如,在許多商場,購買一瓶和購買一件(6瓶)飛天茅臺,單瓶價格相差100元左右,可見其終端價格彈性也很大。這在三年前整個行業紅火的時候,幾乎不可能出現。
其實,即便這樣稍微穩定的價格,對于這些白酒企業來說,也是采取了不少控量保價措施后的結果,而這些措施也飽受爭議。
高端市場再現保價
從今年1月開始,茅臺、五糧液等國內白酒巨頭,就開始陸續對其拳頭產品采取保價措施,這在三年多來已不是首次。2012年底,茅臺、五糧液就曾因為不滿一些經銷商降價,采取處罰措施,受到發改委的約談。
以最有代表性的茅臺為例,當時53度飛天茅臺的價格還很高,公司要求其終端銷售價格必須在每瓶1519元以上,如今這一價格已經跌落至850元左右。
中國白酒市場低迷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持續了三年。三年之中,許多酒企也都進行了大幅的調整,以期盡快走出低迷,雖有成效,但與之前的黃金時代相比,相差甚遠。期間雖有許多專家和企業人士認為,整個行業的調整已經見底,很快就會迎來復蘇,但實際情況并不樂觀,白酒價格持續低迷的狀況并沒有改變。
進入2016年,在傳統白酒的旺季,眾酒企已經不敢大意。據記者了解,在2016年1月之前,茅臺等高端白酒的價格體系比較松散,許多經銷商都沒有按照酒廠的要求定價,一些扛不住的經銷商為了走量,即便盈利微薄甚至虧損,都愿意以較低的價格銷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酒企原有的定價體系。
對此,進入1月份以后,茅臺率先采取行動,自1月4日至1月17日,共發布3份文件,79家經銷商或被點名,或被處罰,或被清除經銷商資格。隨后,貴州茅臺在1月18日出臺了配套措施,對2016年1月份合同計劃進行調整布局,茅臺經銷商、專賣店在1月份將只能執行當月計劃,而不能提前執行2月份、3月份的計劃。根據包裝生產量、按到款時間依序辦理1月份計劃;各經銷商根據批準訂單審核金額進行匯款,先遠后近,先款先發。
控價被認為是茅臺一系列舉措的主要目的,很顯然,如果在春節前的旺季都不能控制價格體系,春節后,整個體系很可能會遭到更大的破壞。對于茅臺這樣的企業來說,通過價格來提高其產品的品牌度,要比多銷售一些產品重要得多。畢竟,其旗下不僅有飛天茅臺這一款產品,眾多中低端品牌的價格都需要這一品牌的支撐。
有媒體報道稱,從1月20日起,茅臺就不再發貨,現在很多經銷商拿不到貨。而控量保價的效果也逐漸顯現,茅臺的價格在春節前基本維持在預期價格內。
對于價格維護的企業不僅茅臺一家,據了解,瀘州老窖也在采取措施維護其價格體系。不僅處罰了一批擅自定價的經銷商,1月28日,瀘州老窖特曲酒類銷售股份有限公司向各片區、經銷單位下發了老字號特曲停貨的通知,重新供貨日期暫未透露。對于瀘州老窖此次行為,業內解讀為有助于老字號特曲清理市場庫存,并有利于瀘州老窖單品的提價。
查找資料不難發現,為了維護其價格體系,瀘州老窖還調整了與電商的關系。早在去年11月份,瀘州老窖就曾通知旗下電商公司,要求禁止向合作的電商平臺供應主序列產品即核心單品,目前這些核心單品如國窖、特曲、窖齡酒等均已暫停供應。
線上動作不斷,瀘州老窖線下維護價格的工作也在2016年全面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