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尷尬的時機。整個白酒行業在低谷中徘徊兩年后,業績的疲軟甚至是懸崖式下跌讓改制這個老話題又被提起,這次,改制似乎成了企業突破業績泥潭的解藥。
“此時多家酒企在行業低迷期紛紛再度重啟改制,主要是多家酒企業績發展走進了困境,需要組織形式調整、經營體制改革以及股權優化,而這些或許是企業再度重啟改革的主要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白酒行業人士稱。然而,那些在黃金十年里奔騰發展的巨頭們,要在此時挑起改制,是否能突破重重阻隔?
改制為啥這么難
從1998年開始,各大國有酒企就陸續傳出改制聲音,但此后進展卻并不盡如人意。據記者統計發現,目前國有酒企曾提出體制改革的企業有貴州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酒鬼酒、沱牌舍得、金種子酒和衡水老白干等多家酒企,但記者多方采訪后了解到,目前大多數企業的改制進程仍在路上。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稱,雖然多家國有酒企此前都提出了改制的想法,但在白酒行業的黃金期,多數酒企并沒有把該事情提上日程,基本上都是走走停停。
既然改革能使企業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企業組織形式,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何整個改制過程如此難以推進?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內部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道出了其中的緣由,改制其實就是多方利益的博弈,主要形式是三方面的博弈:政府與企業、企業與職工、職工與政府等主要相關方的博弈。
“從企業自身發展來看,產權制度改革是為了增強企業活力,提高生產效率。但從政府方面來說,主要是想放這些企業去縱橫江湖,在市場的海洋中上下浮沉,自謀生路。”上述人士對記者分析說。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職工和高管利益如何疏通成為關鍵。上述業內人士對記者直言,自企業改制開始,對于國企高管來說,都像是在砸自己的鐵飯碗,也是自己為自己“革命”。
漫長改制流程
在實際操作層面,企業改制涉及方方面面,整個改制流程也是分為多個環節。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分析說,國有企業改制是對國有獨資及控股公司改變原有國有企業的體制和經營方式,以便適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主要涉及方面是資本結構優化、組織形式調整、經營體制改革等方面,而方式從總體上分為:整體改制和部分改制。
而茅臺改制方案可以說是部分改制。以茅臺為代表的高端白酒在進行改制的時候,不會放開大蛋糕引資,而是選擇對茅臺集團下屬的子公司習酒、賴茅等系列酒品牌先入手,引入民資,屬于典型的賣股引資。
而整體改制最為普遍的是整體改制,像目前股份改革基本完成的洋河股份、瀘州老窖和衡水老白干基本如此。
不過,也有些企業會先優化資本結構,之后再對企業進行組織形式調整、經營體制改革等方面進行后續的改革。
五糧液無疑是最好的例子。記者查閱五糧液此前的改革方案發現,四川省宜賓市國資局先將五糧液71.83%的股份無償劃轉給“宜賓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持有,此后又將五糧液20.07%的股份無償劃轉給五糧液集團,劃轉后宜賓國資公司持有五糧液36%的股份,至今宜賓國資仍是第二大股東。目前企業正進行組織形式調整、經營體制改革。
“由于改制設計企業方方面面,不管企業是先邁左腿還是先邁右腿,對于企業來說都是改制的起航,無疑,國有企業股份結構改革是企業在改制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多位業內資深人士對記者分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