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原瓶進口葡萄酒進口額出現個位數的下滑,而進口起泡葡萄酒卻逆勢增長。
在中國葡萄酒市場持續震蕩的大環境下。2013年開始,進口起泡酒為何逆勢上揚?起泡酒會只是一股風,還是能夠在中國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
根據海關數據,筆者對起泡酒在華三年發展數據做了梳理。請看下表。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進口起泡酒相比原瓶、散裝進口葡萄酒,可謂冷暖兩重天。(2012-2014年10月葡萄酒進口量、進口額、增減幅分析表格)
入門級最搶眼
去年六月,也買酒董事長袁疆告訴新食品雜志的記者,盡管他們尚未對起泡酒的銷量進行具體統計,但從他的主觀感受來看,也買酒2014年的起泡酒銷量確實出現了大增,而且增長率遠高于其他品類葡萄酒。西班牙葡萄酒運營商Vila Viniteca青島辦公室常務副總經理大海(Joan Solanes)介紹,在中國市場,目前非香檳起泡酒的銷售表現更為亮眼,特別是來自于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起泡酒,其市場銷售增長強勁。
關鍵詞:微甜、女性消費者
上海睿玖葡萄酒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郭福生指出,從起泡酒的代表品牌愛之灣的情況看,起泡酒八成是銷售給女性消費者,而且絕大多數是一個單品——愛之灣桃紅莫斯卡托甜起泡酒。
由西往東CEO愛德華介紹,“我們公司的起泡酒銷售增長很大,這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一些高品質的起泡酒,例如帶一些輕微糖分、半干型或者芳香型的起泡酒。在二三線城市,低酒精度的起泡酒廣受歡迎。”
德國漢凱起泡酒集團中國區代表顧育平在去年重慶秋交會時透露,由于半甜型和甜型起泡酒在目前市場上極受追捧,因此,德國漢凱作為主要經營干型起泡酒的集團公司,雖然2014年一季度的銷量仍保持了20%以上的同比增長,但沒有進口額與進口量所顯現出的那般紅火。
從年齡差別來看,年輕消費者更喜愛甜型葡萄酒。(如下表)
女性消費者目前也是起泡酒的主流消費人群,根據《中國進口葡萄酒指數及市場報告》在北京、上海、成都、大連、廈門等五個城市所作的500份問卷調查顯示。
從性別差別來看,女性消費者更喜歡半甜和甜型酒,男性消費者更喜歡干型酒。(如下表)
根據比較成熟的香港市場的數據,起泡葡萄酒和整個進口葡萄酒的金額比例是4.2%,中國內地市場起泡酒占總體進口葡萄酒金額比例是2.6%,未來2-3年仍有一定增長空間。
價格很關鍵
多名業內人士在接受筆者調查時均提到:起泡酒開始在市場上熱銷,跟其低廉的價格、超高的性價比有著極大的關系。其原因在于目前中國整個酒行業出現的“官酒轉民酒”潮,也極可能是起泡酒進口量大增的緣故。起泡酒市場占有率高的品牌如愛之灣、意大利之花價格都是100元以下,而價格稍高(零售價150元以上)的甘洽則銷量明顯落后,一位曾經在建發酒業工作的管理人員告訴筆者,甘洽口感不錯,建發酒業主要把這款就用在酒會上,作為餐前酒,但真正經銷商下單很少。
品牌化運作之困
起泡酒作為一種新品種在近兩年開始被中國市場接受,并在2013年出現進口量大增的狀況,讓許多酒商都感到欣喜,并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商源國際酒業經營著德國君來起泡酒,其總經理宋恩慶對行業追捧現象后卻表示了隱憂,他指出:“酒商在引進起泡酒時,一定要避免盲從,不要又犯了老毛病!酒商一定要避免幾年前做名莊酒所走的彎路。“
顧育平指出,假如起泡酒的進口商像前幾年做名莊紅葡萄酒的酒商那樣盲從行事,付出的代價恐怕會比傳統葡萄酒更大!
筆者分析這兩年崛起的一些起泡酒品牌,發覺其在市場上形成的定位各不相同,當然,這些定位未必是廠家真正想要的定位。
進口商運作起泡酒的弊端
1、缺乏品牌投入。在中國市場,除了軒尼詩為酩悅香檳有較大投入,西班牙菲斯奈特為品牌有一定市場投入外,在華起泡酒品牌廠家缺乏預投觀念,貿易思維明顯。長期這樣不利于品牌建設。
2、渠道不完善。起泡酒進口商更多依賴于線上渠道、大賣場、夜店渠道,對于餐飲渠道、批發渠道、酒窖專賣店渠道滲透率不高。
3、品牌保護不力。因為廠家的投入和重視不足,起泡酒市場初具規模的品牌保護力度不足。部分嶄露頭角的品牌已經出現了擦邊、仿冒產品。筆者建議,廠家和進口商共同投入品牌保護經費,首先在商標上消除可能出現的隱患。
4、香檳酒、傳統工藝起泡酒和工業化起泡酒進口商因為定位不同,無法達成推廣同盟,同時中國消費者對這三個概念認知也非常模糊。
筆者認為,如果廠家或進口商不解決上述問題,起泡酒在中國市場之路還是充滿風險,不排除突然遭遇黑天鵝事件出現,打斷其正常的發展速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