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所有產業尋求健康發展的客觀邏輯。那么,當下中國酒業存在怎樣的問題呢?又該如何解決呢?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在“中國酒業協會第五屆理事會第三次(擴大)會議”上做了剖析。
一是社會關注度高,預警機制亟待健全。王延才理事長指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意識不斷加強,作為特殊食品的酒類產品,倍受社會各界的關注。酒類產品的質量安全,關系到生產企業的命脈,關系到整個釀酒產業的健康發展。特別是白酒行業,輿論關注度高,影響面大,公眾美譽度亟待提高。面對行業熱點與社會誤讀,行業與企業仍欠缺快速應變能力和有效的危機公關能力。盡快建立健全行業預警機制,有效組織與引導企業開展行業自律,加強消費教育,普及酒文化知識,倡導理性飲酒,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樹立行業正面形象,努力營造行業的社會美譽度,應該作為全行業的一項重要工作。
二是產能增長過快,市場應變能力滯后。王延才理事長表示,行業高速發展時期企業產能大量增加,國內外資本大量涌入,地方政府的政策性保護等等,加劇了釀酒規模的擴張。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后,產能增長遺留下庫存壓力過大、銷售渠道不暢、消費能力不足、利潤空間降低的危機。面對新的市場變化,面對國內外整體經濟形勢的壓力,面對節儉治國的社會環境,部分企業對深度調整的心里落差準備不足,仍然心存幻想,缺乏適應新常態變化的決心,調整發展戰略的能力不強,應對市場變化的措施滯后。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信心,主動適應市場形勢新常態,積極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市場需求定產量,是保障行業穩步發展的必修功課。
三是利潤有所下滑,影響企業發展后勁。為應對社會環境與市場環境的新變化,絕大多數企業積極調整產品結構,重新構建價格體系,降低了高端產品價格,加大了中低端產品的生產規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卻造成收入穩中有升,利潤與稅金持續下降的被動局面。產品利潤率的降低,削減了企業發展后勁,制約了行業科技投入,影響了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在控制總量的基礎上,建立科學的產品結構體系,控制產品成本,主動適應消費需求,穩定產品價格,是創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四是創新能力不足,現代工業進程緩慢。王延才理事長強調,釀酒行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明顯不均衡,啤酒、葡萄酒行業通過引進吸收國外技術裝備,促進了生產水平的提升,但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尚有不足;白酒、黃酒行業通過加大機械化生產試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效率,但距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差距仍然很大。酒精行業規模企業通過升級改造,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逐步提升,但是在全面實現循環經濟,資源重復利用,進而提高產出效益方面尚無重大突破?茖W建立行業創新機制,加大力度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樹立傳統產業向現代工業邁進的堅定信心,推動釀酒行業現代化工業進程,是我國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需要,也是整個釀酒產業的重要任務。
王延才理事長希望整個行業充分認識問題,有效解決問題,贏得整個行業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