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國酒業協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六屆理事會第一次(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
本次大會采用線上+線下的會議方式召開,在京會員代表采用現場會議和現場投票方式,京外地區會員代表采用線上會議和通過郵寄選票方式,選舉產生協會新一屆理事會的組織機構。
會議上,經無記名投票選舉,第五屆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當選中酒協第六屆理事會理事長,同時第六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秘書長、副理事長,以及監事會監事、副監事長、監事長等也經投票選舉落定。同時,會上宣布聘任王延才為中國酒業協會第六屆理事會名譽理事長。
具體名單如下圖:
據了解,中國酒業協會會員數量從第五屆理事會成立時的800家增長至目前的1759家,漲幅達到119.9%。被評為全國“5A”級社會團體、“愛心協會”,獲評“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等榮譽。
第六屆理事會理事長宋書玉對第六屆理事會工作方向進行了現場報告,從九個方面提出了對未來的設想:
一是構建和完善產業協會職能;二是傳承優秀文化,創新文化表達;三是以技術創新持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四是以標準建設引領產業品質升級;五是實施中國酒業教育計劃;六是踐行社會責任,提升產業美譽;七是打造名優產區和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結構;八是保護知識產權,提升品牌價值;九是國際、國內市場雙驅動。 宋書玉提出,在新一屆理事會期間的產業經濟主要預期目標方面,是在保證全產業產銷量穩定的同時,力爭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萬億元,利潤超過2000億元。
眾所周知,中國釀酒產業經過深度調整期后,在2015年—2019年迎來了高速發展。根據會上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釀酒企業累計完成產品銷售收入超過8350億元,同比增長6.8%,高于全國工業3個百分點;利潤1611.7億元,同比增長12.8%,高于全國工業16.1個百分點。下圖為2015年—2019年中國酒業規模以上企業經濟指標數據。
對于中國釀酒行業過去五年的發展,王延才在《中國酒業協會第五屆理事會工作報告》中表示,如果說2012年—2014年的深度調整主要是解決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那么2015年—2019年便是產業主動適應新常態,提質增效,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大繁榮大發展的五年,主要呈現出四大變化:
第一,規模以上酒類企業數量逐年減少,相比五年前減少了437家,體現出酒業市場集中度逐年得到提升;
第二:產銷量基本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相比五年前減少了1686.3萬kL,降幅為25.6%,體現了市場供需關系和消費需求的變化;
第三:產品銷售收入減少184億元,降幅2.3%,在2017年觸底回升,出現V字反轉。但是,單位產品銷售收入卻基本顯示出逐年增長的現象(僅2016年出現下降),五年累計增幅31.3%,說明酒類產品的市場議價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第四:利潤水平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累計增長679.5億元,增幅達72.6%,單位產品利潤增幅高達132.0%,表現出酒業由量變向質變的過程,間接體現出的是消費者“喝少一點兒,喝好一點兒”的消費訴求。
此外,王延才還指出,中國釀酒產業在過去五年來實現了質的飛躍,主要體現在制造體系、管理體系、責任體系、標準體系四方面的新跨越。
首先,制造體系更加精細。中國釀酒已經從過去簡單生產方式全面轉向了技術創新拉動產業升級的一個新通道,生產制造體系產生本質變化。不斷拓展科技前沿,夯實釀造技藝科學理論基礎,大力推進創新和創造,推動調結構、增品種、提品質,以更好、更優、更健康的品質與風格贏得市場青睞。
其次,管理體系更加全面。五年來,產業經營管理達到了新的高度,管理理念已經從過往單一的生產管理模式轉向管理的全面提升,實現了由賣方市場徹底轉向買方市場的轉變。企業經營高度重視研究市場,重視營銷,更加注重自身管理,以提升服務質量和多措并舉的管理體系推動著產業企業跨越式發展。
第三、社會責任體系更加有力。釀酒產業已經從以往單純產銷鏈條發展為與社會進步、生態環境、民生保障緊密相連的產業,較好地滿足著人們品質、健康、綠色、安全的消費需求,且呈現多產業融合發展的態勢。例如一年一度的全國理性飲酒宣傳周活動,使理性飲酒蔚然成風,五年間共影響了3.3億人次,為產業樹立了良好社會形象,構建了與社會各界的和諧關系。
第四、標準體系更加完善。近年來,釀酒產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以標準引領企業品質升級。特別是產業團體標準審查委員會的構建,協調著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協同效應。發布的一系列團體標準,補充了產業標準化領域的空白,站在改革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不斷優化標準體系,促進著標準頂層設計更趨科學合理。同時,根據標準化發展的內在市場規律,認真分析產業的現狀和需求,使標準化工作更好的適應市場的運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