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葡萄酒正處在冬季。中國酒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國內葡萄酒行業自2010年開始出現下降趨勢,繼而在2013年出現全行業產量和經濟效益雙指標下降的情況。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進口葡萄酒品牌進入中國市場,預計到2015年,我國葡萄酒市場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這樣,進口葡萄酒將加速侵蝕國產葡萄酒的市場份額。屆時,兩者的市場份額比將達到驚人的4:6。
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王祖明表示,在所有酒類產品中,葡萄酒面臨的問題要嚴峻得多。葡萄酒的冬天可能會更加寒冷!
近年來,餐飲消費環境的改變以及相關國家進口葡萄酒關稅下降的沖擊是影響因素,但這都不是主要的。王祖明認為,內部原因是造成國產葡萄酒今天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包括規劃、產品、定價、市場等幾個方面。首先,國產葡萄酒產業規劃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基本只注重產業規模。尤其是企業的基地建設絕大部分仍是粗放式的。其次,產品缺乏個性,盲目定位高價,由于性價比不合理,以致失去不少消費者,甚至在消費者心目中造成了不好的印象。而且,種植的釀酒葡萄沒有表現出區域的個性和特點。再者,市場推廣不能采取品牌、概念、渠道通吃的模式,期望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有的故意把葡萄酒神秘化、神圣化,結果是某些人得到了短期的好處,最終是加大了葡萄酒與消費者的距離,甚至損害產品或產業的利益。
“也正因為如此,這樣的局面是行業可以通過自己努力而獲得轉型發展的。”王祖明認為,我們需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把葡萄酒回歸到本來的面目,要細分市場,培育有個性的產品,使其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建立“金字塔”型的產品結構,市場的“蛋糕”才能真正做大。特別對于葡萄酒產品來說,靠“忽悠”式推廣的日子將漸行漸遠。
國產葡萄酒如何破冬迎春?在國產葡萄酒轉型過程中,電商新興渠道是個新機遇。數據顯示,天貓、京東的葡萄酒增長速度都有50%以上,速度非?。酒仙網、也買酒等專業網站也在市場上初步站穩腳跟。葡萄酒價格不透明、品牌認知度低、線下分銷體系不健全,促進了線上市場快速發展。目前,網絡核心人群中63%為85后年輕人,這些人正是最有價值的葡萄酒潛在受眾。因此,國產葡萄酒在這一輪轉型調整中,需要主動擁抱移動互聯平臺。
另外,有業內人士表示,消費的理性促使大眾更關心產品的品質,并舍得為高品質的葡萄酒付出相應的代價。目前,大眾普遍消費的葡萄酒一般零售價在300元以內。因此,葡萄酒產品結構也要隨著消費的升級而及時調整。
當然,國產葡萄酒的春天其實已經離我們不遠。數據顯示,2014年前8月國產葡萄酒產量70.04萬千升,同比增長0.17%,實現銷售收入255.82億元,同比增長5.04%。
中國葡萄酒市場潛力巨大
近幾年,中國葡萄酒市場異軍突起,在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的報告中,中國的葡萄酒消費總量排在全球第五位?墒牵粽搨人消費量,這個數字就沒那么好看了。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的葡萄酒人均消費量僅為1.24升,約合1.65瓶。也就是說,人均還不到兩瓶,而全球的葡萄酒人均消費量為3.38升,約合4.5瓶。最高的法國葡萄酒人均消費量為42.7升,約合57瓶。
如此看來,中國的葡萄酒市場潛力巨大,波爾多國際葡萄酒及烈酒展覽會的一份報告預計,從2012年至2016年,中國的葡萄酒消費量將增長40%。另有權威機構預計,到2025年,中國葡萄酒愛好者將從現在的1000萬人達到2100萬人。葡萄酒的適用場合越來越廣,而葡萄酒的健康屬性也比較適合家庭聚會,家庭消費可能會是未來葡萄酒最大的市場。
在中國葡萄酒消費人群中,中青年人是葡萄酒的主要飲用者。從消費者喜好看,約50%的人喜歡淡口味的葡萄酒,約30%的人喜歡微甜口味的葡萄酒,另有20%的偏愛濃郁的葡萄酒。
隨著進口和國產葡萄酒產品和文化的相互競爭,中國葡萄酒消費者也呈現兩極化發展的態勢。其中,一部分人表現出對進口葡萄酒的偏愛,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高端消費群體的取向,另一部分則為大眾化平民消費,體現葡萄酒消費市場和理念走向成熟。目前,市場價格100元以內的葡萄酒占銷量的70%,充分體現了現階段市場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