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弱化的鮮明特色
領軍者不明,魯酒的個性風格不夠鮮明也同時存在。
山東白酒度數總體偏低,大都在36度和38度之間。除度數較低外,業內普遍認為,山東酒在制作工藝、口味等方面似乎也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
甚至,有分析人士直言:魯酒的個性風格不夠鮮明嚴重制約山東白酒企業走向全國。
事實上,近年來,也有山東酒企以芝麻香型白酒為特色,利用產品的“差異化”,全力打造魯酒芝麻香型白酒金字招牌。
據悉,芝麻香白酒作為魯酒的獨創,巧妙融合濃、清、醬三大經典香型工藝精華,造就了其綿柔甘冽的口感和獨特的韻味。
這期間,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引領魯酒發展的山東景芝酒業,不管是在研發推廣,還是在市場營銷方式創新和品牌宣傳策劃等方面都下足功夫,讓消費者更加認可芝麻香型白酒,從而加快魯酒發展進程
但即便如此,2010年轉型做的山東芝麻香型白酒因推出時間有限等因素在全國市場認知中仍處不利位置。
事實上,從目前白酒消費大形勢來看,白酒在整體包裝、營銷及口感上,對于年輕消費者來說并沒有形成足夠的吸引力。
更為深層的因素
在山東酒企做大做強的制約因素中,發展軌跡可做追溯。
觀察眾多山東白酒企業,其獲得的眾多榮譽幾乎都限于山東,其影響力也基本上局限于山東及其周邊地區。可以說,這對開拓一個新市場作用十分有限。
此外,開辟新的市場領域,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可以獲知:產品和人的生命一樣,要經歷形成、成長、成熟、衰退這樣的周期。在生命周期的初始階段一般是無法盈利,甚至會投入值大于產出值。并且,這一必經階段一般都會很長。
據前面分析可知,山東幾乎所有的酒企其全年銷售額都無法進入中國白酒的第一梯隊。面對這種現存的事實,山東白酒企業很難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用來支持龐大的前期投入。
其實,山東省對白酒的支持力度與河南、四川、河北、江蘇等省份相比,政策扶持力度相對較弱。
普遍的觀點認為:山東白酒企業處于一種“小散亂”的狀態,長期以來諸侯林立,在內部的紛爭中消耗掉自身實力。數量眾多,卻沒有形成一種可以抵御外來“入侵者”以及提升自身實力的合力。
而至于這樣的合力如何形成又如何施展,目前依舊未知。
面對著群雄環伺、虎視眈眈的外來品牌的大肆入侵;感受著捉對廝殺、諸侯林立的內部品牌的無情廝殺,曾經風光無限的魯酒到底去了哪里?面臨著如此困境,誰又能夠真正的拯救魯酒?或許,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