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哪些人在消費葡萄酒?這些消費者有怎樣的特點?當你還在為如何滿足客戶需求來劃分產品結構的時候,一項名為基因組計劃的葡萄酒買家研究,早已在葡萄酒成熟市場美國由星座集團委托尼爾森公司展開。
著名葡萄酒經濟學家麥克•維塞斯(Mike Veseth)對這項研究的結果進行了詳細分析,相信對于中國市場的你來說,也會有很大的啟發。
“ 排序葡萄酒飲用者的基因 ”
基因組計劃的第一階段在2005年就開始進行了,在這一當時規模最大的有組織葡萄酒買家研究中,向3500位美國葡萄酒消費者提出100個問題。2008年公布的深入研究使用尼爾森數據庫追蹤了10000位葡萄酒消費者的行為。
根據其網站,尼爾森公司研發了“微型美國”消費者調查對象組,其參與者填寫研究并掃描購物條碼。尼爾森在多重購買途徑中衡量消費者態度及購買行為,包括倉儲俱樂部、超市、大宗買家、藥店、酒類商店以及葡萄酒商店。掃描結果還有網絡采訪作為補充。星座集團使用這些數據為其最新的生產線目錄制定策略。
所以葡萄酒買家真正尋找的是什么?根據基因組計劃顯示:真的不存在單一而典型的葡萄酒買家。葡萄酒飲用者體重、身材和膚色都各不相同。然而,有可能確定葡萄酒市場的六個部分,星座集團將其命名為葡萄酒迷、尋求形象的買家、精明的買家、傳統買家、淺嘗輒止的買家以及不知所措的買家。
“ ‘不知所措’的買家:希望葡萄酒簡單、友好、易懂 ”
目前為止,最多的葡萄酒買家屬于“不知所措”型。他們代表者你在酒墻遇到的23%的人,但他們僅購進13%的葡萄酒,創造11%的葡萄酒市場收益。如果你看見有人在葡萄酒墻反復徘徊并空手離開,那么他很有可能是一位不知所措的消費者。
酒墻中有數十個種類幾百個酒標許多不同價格,很容易理解為何有人面對酒墻不知所措。你眼中整個世界的有趣選擇,不知所措的消費者看來是眼花繚亂的蒙太奇。這些消費者對葡萄酒是感興趣的,否則他們不會站在酒墻面前,然而他們想要得到也需要幫助。
基因組計劃的第一階段好像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不知所措的消費者品味并不復雜,被問及買了何種葡萄酒時,許多人回答“紅葡萄酒”——仙粉黛葡萄酒。然而尼爾森掃描顯示,實際上他們購買的葡萄酒種類要多許多。他們這樣回答是因為他們不記得購買的是什么,這說明在他們眼中酒墻(或餐廳酒單)有多么令人困惑。我懷疑這一市場部分造成了所謂動物葡萄酒的流行——酒標上印有各種小動物的葡萄酒,例如企鵝、袋鼠、貓、狗、魚和鳥等。
不知所措的葡萄酒買家想要什么?他們希望葡萄酒更加簡單、友好、易懂。是的,這難道不是我們所有人希望從生活中得到的嗎?
“ 葡萄酒迷:葡萄酒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不知所措的買家是最大的群體,但他們顯然沒有購買最多的葡萄酒。葡萄酒迷市場僅占據全部葡萄酒買家的12%,然而研究表明,他們購買了全部葡萄酒的25%,創造全部葡萄酒利潤的接近30%。
葡萄酒迷與不知所措的買家位于數據范圍的兩端。他們尋找的不僅是葡萄酒——他們想要“葡萄酒的體驗”,我認為這包括葡萄酒……以及葡萄酒的故事。所以他們尋找關于葡萄酒的復雜信息,而這令不知所措的消費者避之不及。
對于葡萄酒迷來說,葡萄酒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他們可能閱讀葡萄酒出版物,將葡萄酒作為社交的重要部分,并參加與葡萄酒有關的旅行與度假。根據這項調查,他們更有可能居住在富裕地區或都市,不過我發現葡萄酒迷幾乎隨處可見。
“ 尋求形象的買家:通過葡萄酒或品酒等相關活動尋求地位和認可”
尋求形象的買家是基因組計劃定義的第三種葡萄酒市場群體,與你猜想的一樣,他們生活富裕,將葡萄酒與其他商品一道用于構建形象。他們通過葡萄酒以及品酒或旅行等相關活動尋求地位和認可。尋求形象的消費者占全部買家的20%,購買占24%,創造25%的利潤。
尋求形象的買家不一定像葡萄酒迷那樣擁有完備的知識,因為他們通常接觸葡萄酒不久,仍在學習和嘗試。他們可能成為葡萄酒迷(尋求形象的買家通常比較年輕),但也不一定。許多產品都可以用來構建形象——服飾、汽車、手表、智能手機等。他們品嘗一種葡萄酒然后花費大量時間在網絡上查詢其信息。如果有疑問,他們可能會轉而購買更高品級或價格更高的葡萄酒。
“ 構成葡萄酒市場堅實中部的群體”
三種不同(但規模大致相同)的群體構成了基因組計劃中葡萄酒市場堅實的中部:傳統買家、精明的買家以及淺嘗輒止的買家。他們共同占據了葡萄酒購買群體的45%。
傳統買家追求熟悉感,往往購買廣為接受的品牌,這也強化了他們的傳統價值觀。基因組計劃沒有提供傳統買家的更多信息,我想知道“傳統價值觀”究竟是什么?我猜這是某個舒適區域以及抵制改變的代碼。所以我無法想象傳統買家會購買螺旋瓶蓋葡萄酒,除非事出偶然——軟木塞的傳統儀式太重要了。法國、意大利、加州——這可能是這些家庭購買的葡萄酒的產地,并且酒標上的名字很熟悉。
淺嘗輒止的買家實際上占據最少的市場份額。該組消費者絕大多數是女性,她們知道要買什么,并且通常購買1.5升瓶裝葡萄酒。葡萄酒是消費品,她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歡哪些品牌。雖然她們占據買家的14%,單淺嘗輒止者僅購買8%的葡萄酒,只創造7%的利潤。不過我認為,這類買家是葡萄酒的過去,而非未來,因為當時選擇很少,只有少數幾個全國品牌。
最后一組消費者是精明的買家,我想他們是美國葡萄酒市場的最中心。他們占據市場的15%,購買15%的葡萄酒,創造15%的利潤。他們收價值驅使——想要購買售價8美元但擁有12或15美元口味的葡萄酒——盡管葡萄酒并不像售價那樣分明。精明的買家從物有所值的葡萄酒中尋求滿足;因為我有這一類的朋友,他們有時比葡萄酒本身更喜歡折扣的價格。他們是尋找好買賣的尋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