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月6日,“山西汾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山西省首家上市公司,也是我國白酒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填補了當時山西和中國白酒行業在上市企業上的空白。
中國白酒產業“資本市場啟蒙”,便從這里開始。
同年的 5月9日,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的“瀘州老窖”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瀘州老窖成為四川省釀酒行業中的第一家股份制企業,也是深圳交易所第一家白酒上市企業。
《華夏酒報》記者了解到,汾酒與瀘州老窖的上市對白酒行業具有里程碑式的開拓意義和榜樣作用,從此白酒行業邁出了資產證券化堅實的一步。
如今,25年的時間已經過去,有19個白酒生產企業(包含順鑫農業)登陸A股市場,在資本助力下眾多企業散發出更強大的發展活力,同時也為股東們帶來了收益。
《華夏酒報》記者通過調查和采訪,了解到,近兩年來,無論在生產還是流通領域,不少企業或引入戰略投資,或完成跨省并購,抑或達成上市目標,“資本+酒業”不僅呈現出更為多樣的組合形態,也正成為酒業調整變革的又一增長極。
“汾酒模式”開啟白酒資本市場
“山西汾酒上市采取‘獨家發起,社會募集’的方式,能夠稱得為‘汾酒模式’。”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不止一個場合肯定了汾酒上市的創新意義以及對整個中國白酒行業的重大影響。這位年近九旬的中國經濟學界泰斗,在改革開放初期,論證倡導我國股份制改革,主持《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起草工作、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非均衡理論,并對“轉型”進行理論探討。并將汾酒模式也應用在其案例當中。
《華夏酒報》記者了解到,這其中,1992年,對汾酒上市前夕的調研和準備工作可以說是其改革成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試點單位”?梢哉f,也正是在他的支持和鼓勵下,山西汾酒才成了整個山西、整個酒行業在改革開放和資本市場創新的“一面旗幟”。
“山西汾酒”上市采取“獨家發起,社會募集”的方式,彼時,股票發行價3.5元,上市首日開盤價7.21元,并一度漲到13.07元……發行成功后,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對此大為贊賞,稱這種模式為“汾酒模式”,當時許多想上市的企業,都派人到山西汾酒取經。
汾酒當時,作為白酒第一股當時,國有企業改革正在推進之中,是采用承包制還是實行股份制,還存在著很多爭論。然而,解決爭論的最好辦法就是實踐。為此,山西省政府決定將山西杏花村汾酒廠作為山西省股份制改革的試點。
1992年12月,山西省體改委將全國股份制改造三巨頭——厲以寧、江平、董輔礽請到山西(三位都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對汾酒企業改制、股票發行方案作了反復論證。最終決定,由汾酒集團代表省政府持有汾酒上市公司國家股,汾酒上市公司所有權、經營權兩權分離。
從白酒股到“板塊領頭羊“
論資本市場,誰是英雄?其實不只是在白酒板塊,甚至在A股歷史上,茅臺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華夏酒報》記者細數貴州茅臺在資本市場的重要歷史節點。
2001年,貴州茅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逐鹿資本市場的歷程由此啟航;。《華夏酒報》記者了解到,其實當時在上交所和深交所,已經有了山西汾酒、瀘州老窖、舍得酒業、古井貢、五糧液等12家酒類企業,茅臺就登陸資本市場這塊,并不算特別早。
2001年,貴州茅臺股票在上交所掛牌。上市首周,茅臺市值僅有92.53億,而此時的白酒龍頭五糧液已上市3年,市值達到194億,相當于2個多茅臺,兩者差距懸殊。
第一年,靠著上市募集到的23億元資金,茅臺在當地啟動了一系列的技改、擴建、包裝、貯存的工程。兩年之后,茅臺酒產量歷史性的突破一萬噸,茅臺迎來了它的歷史轉折點。
2005年,中國A股開始醞釀一波超級大牛市行情,而茅臺依靠前期的扎實積累,股價一飛沖天,不僅領跑貴州,在全國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也無出其右,堪稱滬、深兩市最強股。同年,茅臺凈利潤首度超過五糧液,一躍成為利潤最高的白酒品牌。
2013年,黃金十年結束,而茅臺在此期間也積蓄到足夠的力量,成長為中國白酒板塊里的NO1。
《華夏酒報》記者了解到,茅臺龍頭地位顯著,業內無競爭對手2017年4月10日,茅臺股價沖至394元/股的歷史新高,總市值達到4949億元人民幣,首次超過全球酒王帝亞吉歐,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烈性酒公司,業界稱之為歷史性的一幕;
從此,茅臺盛況一發不可收拾,2018年1月15日,茅臺市值勇攀高峰,首次突破萬億,成為白酒資本市場第一支市值破萬億的,也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
來到2019年,茅臺股價持續走高,4月24日盤中摸高990元,今年7月1日,股價突破千元。
茅臺內部人士告訴《華夏酒報》記者,相信茅臺的資本市場“神話”不會就此停止,在強大的市場基礎之下,茅臺將獲得不斷的發展,在茅臺將穩健步入“后千億”時代的歷史契機下,資本市場也將獲得更強大的發展信心。
資本市場是酒類企業的一面鏡子
對于目前已經在A股上市的20家酒類企業來說,也并不是所有都是在資本市場賺得“盆滿缽滿“,有的企業由于經營問題、體制問題以及其他方面的問題,要么幾度易手,要么也面臨著被清盤的局面。皇臺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
今年5月10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關于甘肅皇臺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暫停上市的公告》,皇臺或將成為第一支退市的白酒股。
這讓白酒股市上演了一場冰火兩重天的大戲,可見再肥的草原上也有瘦馬。
《華夏酒報》記者了解到,皇臺酒業也曾輝煌一時,其上市是在2000年,甚至要早于茅臺,彼時甚至有“南有茅臺、北有皇臺”宣傳語出現。自2000年上市以來,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始終徘徊在1億元左右,曾多次出現業績虧損的情況,更是出現四次帶帽的窘境。從上市后的第三年也就是2002年開始,皇臺便第一次出現資本市場危機。此后出現了三次戴帽(st,退市或其他風險預警)、三次摘帽的經歷,而最后一次戴帽卻沒有再摘下來。
隨著2002年和2003年的連續虧損,皇臺酒業第一次戴帽, 2004扭虧為盈,成功摘帽;2007年和2008年再次連續虧損,皇臺酒業第二次戴帽,2009再次摘帽; 2013年和2014年又是連續虧損,只能接受第三次戴帽,2015年又驚險摘帽;隨后,2016年和2017年再度連續虧損,皇臺酒業第四次戴上帽,然而不同的是由于2018年凈資產、凈利潤都為負,終于來到了退市的邊緣。
究其原因,皇臺酒業上市以來便陷于股權糾紛以及各種官司和訴訟之中,股權不清、管理層無心經營從而難以保證市場份額,才釀成如今的慘狀?梢姡髽I的經營與市場的拓展是一切發展的基礎。
在《華夏酒報》記者歷數白酒上市公司的近30年歷史過程中,最早在于開拓與創新,汾酒與瀘州老窖正是白酒行業富于變革創新精神的企業代表,無論是汾酒的體制機制改革還是瀘州老窖的營銷創新都被行業所津津樂道。
與其說股市是一個搏弈的“市場”,不如說它是一面鏡子,在最為直觀的通過一系列數據的變化,反應出一家企業對文化打造、品牌打造、品質保障、市場推廣的結果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