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的葡萄酒----從古典時期到地理大發現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變史
(第十三章)
第六幕 伊斯蘭文明——葡萄酒文明的夢靨
公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各自為戰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在宗教創始人默罕默德號召下團結起來,這一宗教相比于基督教的獨特性在于將人的社會生活、私人生活全部與宗教聯系起來,人的世俗世界與精神世界無時無刻不是被唯一的真神安拉所主導,先知的繼承人哈里發既是世俗權威也是精神權威,是所有阿拉伯人超越家族的效忠對象,這就避免了西方天主教世界長期以來的教權與君權之爭。隨后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國家出現在阿拉伯半島,阿拉伯人開始在“圣戰”旗幟下以野火燎原的勢頭開始向外擴張,他們先在地中海稱霸,控制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葡萄牙)大部分地區和整個北非,而后征服了拜占庭帝國東部的大國波斯,與拜占庭帝國成為鄰居,往東則擴張至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半島。在地中海和歐洲的擴張止于717年圍攻君士坦丁堡失敗和732年查理•馬特(查理曼的祖父)在圖爾-普瓦蒂埃戰役中重創阿拉伯人,但此時的穆斯林帝國(實際上,穆斯林人在所征服的土地上有過多次改朝換代,本書探討葡萄酒文明,對于這一抵制飲酒的教徒所建立的帝國統稱穆斯林帝國)已經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帝國,至750年,前羅馬帝國疆域的一半以上已經被穆斯林管轄,然而他們的軍事擴步伐張暫時放緩了。
阿拉伯人學會了歐洲人的玻璃制造技術,在此基礎上發明了蒸餾器和蒸餾技術,并利用此技術制得純度極高的酒精,然而他們制得的酒精主要用于醫療。飲用葡萄酒以及高純度酒精在多數伊斯蘭國家受到禁止,伊斯蘭經典《古蘭經》提及酒只有寥寥數次,其中雖然認可了酒的醫療作用,但也說到酒所帶來的罪惡遠超過酒的貢獻,西班牙人維拉諾瓦專門著有《葡萄酒》一書,這應該是全世界最早刊印成冊的葡萄酒類書籍,但該書通篇闡述的也僅僅是葡萄酒的醫療作用。穆斯林認為飲酒是對真主阿拉的褻瀆(正是因為穆斯林不倡導飲酒的態度,導致伊斯蘭教的傳播止于寒冷的歐洲北部。公元10世紀,基輔羅斯公國的大公試圖引進一種一神信仰的宗教來對自己的各部族人民進行有效統治,由于伊斯蘭教禁止飲酒的原因讓他果斷拒絕了這一宗教而接納了在當時高度發達的拜占庭帝國所信仰的東正教,直到今天,東正教依然是烏克蘭、俄羅斯等國家主要宗教)。雖然如此,在今天的阿爾及利亞、埃及、約旦、伊朗等地區,當時這些地方的釀酒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生產依然得到了推廣,主要是因為一來這些地方長期以來就有飲用葡萄酒的傳統的傳統,二來這些地區還居住了大量非穆斯林居民,對于非穆斯林人的種種生活方式,穆斯林總體上是一種寬容的態度,但是作為社會上層的穆斯林精英,飲酒是被禁止的,那些信奉異教和以釀酒賣酒為生的人不僅要繳納更多的稅,而且只能以二等公民身份生活在這個社會中。
750年,穆斯林帝國的首都由大馬士革東遷至巴格達,帝國上層的目光開始投向世界另一端——文明高度發達的亞洲。商業上,巴格達和開羅先后成為歐亞非三大洲的商業樞紐,阿拉伯人壟斷了陸路和海路貿易,他們從印度的香料、中國的絲綢、非洲的黃金和象牙、歐洲的木材和武器交易中牟取暴利;文化上,帝國領導者們建立了專門的學術中心,穆斯林和其它異教徒匯聚在巴格達這里進行著翻譯和研究工作,翻譯家們用阿拉伯語把來自歐洲的希臘文和拉丁文典籍進行翻譯,獲得的酬勞最高時用他們所翻譯書籍等重的黃金支付,圖書館里關于醫學、建筑、數學、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方面的研究專著儲存量超過了古希臘、古羅馬、古波斯、古印度、古中國的總和,大量歐洲的基督教學者在隨后的幾個世紀里慕名前來取經,而此時的查理曼還在用天主教那一套教義教化自己帝國內各部族的子民;軍事上,穆斯林軍隊在751年恒羅斯戰役中擊敗了中國唐朝軍隊,取代了唐朝在中亞的霸權地位(此時的唐朝皇帝為唐玄宗李隆基,大唐帝國在他的治下當時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并把伊斯蘭教傳播到了東南亞。正是在穆斯林帝國目光東向時期,歐洲獲得了來之不易的短暫和平,天主教思想在這期間得以發展,這才使的一個多世紀后來到這片土地的維京人與馬扎爾人皈依天主教成為可能(參見后期葡萄酒文明中世紀篇之西歐各國葡萄酒文明),而拜占庭帝國實際也是在這和平的一百年完成了從東羅馬向拜占庭的轉變(參見后期葡萄酒文明中世紀篇之拜占庭文明)。倘若穆斯林帝國在750年并未遷都,而是繼續專注于面向西方的征服,則葡萄酒這一在當時不僅作為日常飲料、而且還被賦予了特有的宗教象征的液體在歐洲基督教世界的命運如何,實在是一個未知之數。
蒸餾技術在12世紀隨十字軍東征從阿拉伯引入到西歐(參見后期葡萄酒文明中世紀篇之十字軍東征),并在意大利首先制得純酒精,人們把它添加到葡萄酒中制作加強酒。當時并不知道酒精殺菌的原理,只是發現在治療外傷時使用酒精能有效減少傷亡,于是酒精在醫療方面的使用也普遍起來,直到20世紀青霉素出現取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