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進口酒無疑是最為火爆的一年。 但在這一風口之下,進口酒市場又有哪些規律?進口商、流通企業又應該如何抓住這一商業機遇呢?
福州糖酒會上,中糧名莊薈祭出大戰略劍指進口啤酒。不約而同,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亞洲最好喝啤酒”的老撾啤酒也高調參展糖酒會并宣布將加快在華發展勢頭,而王新國、 楊成剛、呂咸遜、 方剛、李士祎等行業權威人士也相繼在福州糖酒會上闡釋了各自關于進口酒的最新觀點。
進口酒成酒類流通企業轉型升級又一動力
在10月19日召開的“新格局、新王者——2016中國(福州)進口啤酒高峰論壇”上,有一組來自海關的數據被披露:
2015年,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55.4萬千升,同比增長45%;
2015年,中國進口啤酒總量53.83萬千升,同比增長59.4%。
2016年進口酒持續火熱,成為酒業最具掘金價值的品類,進口葡萄酒與進口啤酒繼續保持20%+的速度增長。
2016年1-8月,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為40.95萬千升,同比增長18.10%;總額為15.88億美元,同比增長24.19%。
2016年1-8月,中國進口啤酒總量為45.89萬千升,同比增長26.40%;總額為4.67億美元,同比增長18.92%。
與進口葡萄酒和啤酒持續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國產葡萄酒弱勢復蘇,國產啤酒持續下滑。
2016年1-8月同期,國產葡萄酒產量70.4萬千升,同比微漲5.1%;
2016年1-8月同期,中國啤酒產量3304.6萬千升,同比下降5.1%。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進口酒PK國產酒的比賽中,進口啤酒正逐漸占據上風。根據專業人士的判斷,進口酒在中國市場均具備數倍的增長空間。到2020年,進口葡萄酒有望達到現有市場規模的3倍,達到169.1萬千升。而進口啤酒2020年市場規模預計將是2015年的5倍,達到250.4萬千升。
顯然隨著消費升級,中國進口酒市場已經進入品質和品牌時代,進口酒市場的持續升溫,也使其成為酒業最具掘金價值的品類,產業鏈整合能力將成為進口酒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由此可見, 進口酒已經成為酒類行業最大的風口。誰能抓住大勢,誰就能帶領企業步入新的輝煌。而這也是中糧名莊薈希望通過“全酒品、全明星、全渠道”策略成為進口啤酒No.1的根由。
進口酒將呈現六大新趨勢
海納機構總經理、酒業評論員呂咸遜在福州糖酒會期間舉辦的進口啤酒高峰論壇上表示:“進口啤酒‘新、快、大風口’的趨勢在2016年已經得到確認。而未來進口酒很可能是一個以‘創造價位、品牌定位、核心單品’為發展邏輯的品類。”
一、進口葡萄酒奢侈酒、品牌酒、大眾酒三類市場細分化。
以拉菲、木桐、帕圖斯等為代表的世界葡萄酒頂級品牌,在中國非貴則富階層已經培育出了一批忠誠消費者,此類消費者一方面對產品品牌要求高,另一方面也對渠道品牌要求高,2016年中糧名莊薈名莊酒出貨量暴增就是明證。以奔富、麥格根、中級莊酒莊酒、洛神、拉菲傳奇、拉菲傳說等為代表的品牌酒市場脫穎而出,2016年奔富Bin系列經常性脫銷、Max系列新品上市大獲成功,酒易酩莊總經銷的羅納皇冠備受渠道追捧,都說明品牌酒正在受到渠道、終端、消費者的關注。進口的食品安全背書+低價格的成本優勢,也正在助推大眾酒向三四線市場和大眾化群體的滲透,對國產葡萄酒形成強勢擠壓,京東銷量第一的智利酒“智象”促銷價99元/6瓶,讓國產葡萄酒情何以堪?
二、舊世界的中級莊/有獨特賣點的AOP、新世界的主流品牌酒將成為進口葡萄酒消費升級的最大獲益者。
隨著葡萄酒消費者的成熟,特別是新生代中產階層的全球視野、理性購買,品質消費將取代符號消費和屌絲消費成為主流群體;走向專業的進口葡萄酒消費者一方面不需要用真假不明的“拉菲”來炫耀身份、財富,另一方面也不想只圖便宜購買很難保證口感的低端酒;那么100-400元/瓶的中級莊/有獨特賣點的AOP、新世界的主流品牌酒將成為新生代中產階層消費升級的不二選擇。基于龐大的人口基數,中國的小眾市場都是歐美的大眾市場,我很擔心,一旦中級莊、酒莊酒被識別、被認知、被追風后,法國區區幾十家列級裝/幾百家中級莊、新世界幾十個好品牌夠不夠中國“品質消費”群體喝?
三、進口葡萄酒基于產業鏈的專業化定位和分工正在形成。
以中糧名莊薈為例,2015年平臺化合作山東景芝酒業(白酒廠)、河南云飛酒業(白酒商),8月30日合作天貓舉辦“99天貓全球酒水節專場晚宴”,9月19日與商源供應鏈戰略合作暨名莊聯盟成立大會……上下游戰略合作、價值整合的背后,是進口葡萄酒產業鏈的成熟,是專業化定位和分工的清晰形成。中國的進口葡萄酒從業者,未來將以三類運營商為主:第一類是以“進口酒專業性+貿易金融+倉儲物流”為核心競爭力的供應鏈平臺,在這個領域中糧和張裕優勢明顯,特別是他們通過貿易金融工具將拿到成本很低的資金;第二類是“產品品牌運營管理”為核心競爭力的品牌運營商,在這個領域葡萄酒海歸幫的優勢明顯,比如酒易酩莊張言志運作羅納皇冠、神秘客法國酒,澳新Jameszhang運作詹姆士船長/禾富888澳洲酒、智象智利酒;第三類是“自有/自控終端或電商渠道運營管理”為核心競爭力的渠道運營商,在這個領域B2C電商、O2O連鎖的優勢明顯,比如以進口酒電商平臺運營為主的大綏酒業。
四、海外酒莊并購正在成為中國富裕一族對外投資的新選擇。
馬云、史玉柱、趙薇等名人并購法國酒莊是新聞不斷的,寧夏紅、青青稞等業內并購也更容易被酒業內知道,但還有很多低調的企業家是只買不說、甚至買的比趙薇買的還多;據知情者言,至7月底,波爾多已經有接近200個酒莊被中國人收購了,而且在按5個/月左右的速度在遞增。兩大因素可能引發中國富豪并購海外酒莊的潮流:首先是“酒莊/品牌稀缺性+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擴容”,既投資了稀缺性資產又很容易賣好產品,何樂而不為?其次是,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帶來置換歐元資產、美元資產的緊迫性。
五、進口啤酒“新/快/大風口”的趨勢在2016年已經得到確認。
2015年10月秋季全國糖酒會期間,筆者曾經在糖酒快訊等行業媒體上提出“進口啤酒是中國酒業的新/快/大風口”的預判;預判提出后,也曾經受到了部分啤酒行業專家、券商研究員的質疑;2016年進口啤酒的海關數據、春季全國糖酒會的進口啤酒論壇、1919等新興渠道的熱銷……,甚至國產啤酒上市公司的中報,都確認了這一預判的準確性。但是,值得提醒的是,啤酒跟葡萄酒的10年保質期、白酒沒有保質期不一樣,啤酒是有保質期的、講新鮮度的,罐裝進口啤酒的保質期一般最多15個月;因此,很多沒有保質期食品經營經驗的商家盲目進入,特別是對啤酒的季節性估計不足,很可能帶來進口啤酒2016年四季度低價拋貨的小調整期。
六、“品牌化、大單品”將是進口啤酒不同于進口葡萄酒的發展邏輯。
進口葡萄酒,有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舊世界,有澳大利亞、智利、美國等新世界,法國又分波爾多、勃艮第、香檳等多個產品,舊世界又講求酒莊制度,……,這些都使得進口葡萄酒的國家多、產區多、品牌多、產品多、口感多、體驗多,這實際上也是進口葡萄酒魚龍混雜、進口商產業集中度低的根源。而進口啤酒不一樣,排除夜場的喜力、科羅娜,消費者常識中的優質原產國只有德國,最多再加一個以白啤為標志的的比利時,再加上啤酒的消費者體驗更標準化,所以進口啤酒未來很可能是一個以“創造價位、品牌定位、核心單品”為發展邏輯的品類,這方面從中糧名莊薈的大奔、嘉思特的凱撒、品利的瓦倫丁等已經可以初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