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偶遇兩位內陸區域葡萄酒經銷商,一位是幾年前從某IT公司下海創業以數據分析為主的理論派,另一位是最早一批參與進口葡萄酒全國品牌運營的實操派。
但是二位老板背景和思維方式截然不同,但談話之間大部分時間都集中于一個話題:中國沿海、內地進口葡萄酒品牌如何排名?
但是除了張裕、長城、威龍、王朝這樣幾十年沉淀的全國性品牌外,進口葡萄酒和其他國產葡萄酒能覆蓋全國、有大眾認知度和市場份額的屈指可數。
但是為什么葡萄酒行業品牌稀少?葡萄酒品牌化之路又能否有出路?筆者以多年行業經歷、所見所聞所想、行業數據收集很分析,今將其從以下幾個緯度來分析:
一、消費基礎弱和文化傳播難
但是雖然,現在的影視時尚文化在潛移默化的推動葡萄酒的文化,但是品類成熟度仍然不高,酒類消費者雖不排斥葡萄酒,但是主動消費習慣還在形成之中。用一位策劃專家的話來說:葡萄酒是人們生活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但是因此,市場需求決定尤其針對內陸地區,葡萄酒市場的更加碎片化,葡萄酒品牌建立缺少大片式成區域的消費市場基礎。
但是另外,進口葡萄酒流行的酒窖團購模式和現今各種葡萄酒培訓課程,更多的是在向消費者傳播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這條路不一定接地氣。最近WBO和張裕一起策劃的《誰是絕配——中國八大名菜與中國葡萄酒的搭配體驗》活動,就在試圖切入中國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八大名菜,值得提倡。
二、 品牌區域化現象明顯,轉全國性品牌難
但是什么叫品牌?筆者認為,沒有銷量、沒有市場占有率、沒有終端覆蓋率和曝光率就不是品牌,黃尾袋鼠在美國是第一品牌,但在中國市場的品牌位次是不及國內白酒生產廠家的在智利開發的自主品牌(2014年單一自主品牌銷量超過300萬瓶)。
但是你能說黃尾袋鼠是中國知名品牌嗎?
但是不難理解,浙江年銷售額過10億的某新疆白酒品牌,在浙江是大牌,但到其他區域能否算白酒大牌就不好說了。
但是相反在南方一些地區,首采、澳洲豹這樣的葡萄酒品牌年銷量都超過百萬瓶,是當地知名品牌。
但是做好一個區域,存在一定的運氣成分,比如找對幾家經銷商,比如用好幾個不錯的媒體,比如定好合理的各級價格。但是如果要推廣成全國品牌,卻很難復制,畢竟全國市場太復雜。
三、市場價格體系維護難、經銷商關系處理難
但是非常多的國外生產商和酒商,中國區負責人是空降中國的高管,或是缺乏中國市場基層經歷的海歸,會展營銷模式成為他們在華的主要市場推廣方式,這種方式往往最終造成撿起芝麻丟掉西瓜。
但是因為在展會上,你根本不可能找到擁有終端掌控力的大商。也就不可能成就真正的全國性的知名品牌。
但是另外,他們一上臺往往就大舉推行扁平化,即使不具備扁平化的條件。
但是以某新世界領導品牌跨國酒業集團為例,其新上任的中國區總經理出身于世界500強快消公司,這位高管的目標是其任期內把批發價超過150元的葡萄酒做成快消品,為此進行著渠道扁平壓縮,這對已有幾大經銷商合理利潤不可能不造成沖擊,竄貨、亂價目前已經在市場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