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球最大的啤酒生產商百威英博與第二大生產商南非米勒就每股44英鎊的收購達成協議。收購完成后,新公司將會擁有全球約三分之一的啤酒市場份額,成為市值2500億美元的啤酒帝國。
本次并購被稱為年內最大、歷史第六大企業并購案。百威英博近年的“版圖”不斷擴大,去年,其以逾45億美元收購韓國OB,今年8月又斥巨資認購珠江啤酒非公開發行股份,持股比例達到25.62%。
有觀點認為,全球啤酒市場受經濟大環境影響而出現衰退跡象,兩大巨頭只能“抱團取暖”。
并購或為爭取新興市場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兩大巨頭合并,主要的目的還是爭取新興市場。這個觀點在喜力的收購案中也可以得到印證。近日喜力宣布將斥現金7.81億美元收購帝亞吉歐在加納、牙買加、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啤酒業務。
但包括日本、韓國、越南在內的多個國家還是只認可本國啤酒。啤酒受地域因素制約、運輸成本高也是跨國企業們重點考慮的問題,投資新興市場的啤酒企業成為巨頭們“分一杯羹”的主要方式。
兩大巨頭與中國啤酒業關系密切,百威英博是珠江啤酒的大股東,南非米勒持有中國最大的啤酒生產商華潤雪花49%的股權。據Euromontior數據,2014年我國啤酒行業前四市場份額分別為:華潤雪花23.2%,青島啤酒18.4%,百威英博14%,燕京啤酒10.7%。
或倒逼國內啤酒企業改革
業內分析認為,假如雙方合并完成,且商務部未就反壟斷提出質詢,其合并后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將會明顯領先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未來國內啤酒行業競爭格局或將從“多強并舉”演變為“一超多強”,倒逼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加快國企改革和并購進程。如因反壟斷法,南非米勒放棄部分或全部雪花股份,國內啤酒市場格局亦將面臨巨大調整。
業內觀點
精釀啤酒或成中國啤酒市場未來競爭重點
近期中國啤酒市場的數據看起來似乎并不樂觀。有媒體報道, 2014年國內啤酒行業產量首次出現負增長,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啤酒銷量同比下滑11%。有觀點認為經過20年的快速增長,中國啤酒業總體消費已經到達瓶頸:“從人均銷量看,2014年啤酒行業人均銷量36千升,已明顯超越全球水平。”
但有業內人士并不認同中國啤酒業供過于求的說法:“中國市場是一個在總量和市場格局較為穩定的市場,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的是消費產品和產品結構的變化,不存在消費瓶頸一說。”他還強調,目前國際巨頭對于中國啤酒業的參與只是股權上的投資,并不參與管理,所以短期只有財務上的影響。
而國內啤酒企業也思考自己的“華麗轉身”。在消費市場出現中高價啤酒銷售高增長的情況下,精釀啤酒稱為新的“爭奪地盤”。據透露,過去數個月內,百威英博已收購數家精釀啤酒廠。珠江啤酒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國內啤酒行業都在從增量到提質的轉型階段,企業要找準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才能更好地應對競爭。”他認為,精釀會是未來應對競爭的一個重點。據珠江啤酒定增公告,未來珠江啤酒將投資2.5億元建精釀啤酒廠、深化打造線上消費線下門店配送的O2O渠道。“向中高端發展是目前整個行業的方向。”上述珠江啤酒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