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增長的精釀啤酒成功吸引了“霸道總裁”們的注意。但愛好者們開始擔心大批量生產商的加入會不會破壞精釀啤酒的本質。
美國精釀啤酒正在成為擔心失去市場的大酒商和逐利的私募基金追逐的目標。滾滾資金涌入,估值一路暴漲,精釀啤酒商的所有者和投資人,一夜之間成為了潛在的富豪。
麥芽、啤酒花、酵母、秘不外傳的配方,還有在釀酒工坊中經年的鉆研和勞動,在美元的加冕下,成為了這場泛著泡沫的“美國夢”的注腳。
1979年,時任總統吉米•卡特宣布解除1920年代開始的私人釀酒禁令,允許個人購買啤酒花、酵母等釀酒原料,并在出售時享有不同于大型釀酒廠的稅務優惠,刺激了美國精釀啤酒業的發展。1990年代末,美國已經形成了小微釀酒亞文化,根據美國釀酒者協會(Brewers Association)的數據,截至2014年底,美國已經有3418家精釀啤酒坊。
美國釀酒者協會對精釀啤酒的定義是,首先年產品不能超過每年600萬桶(70.2噸);其次非精釀釀造者或公司機構的占比不能超過25%;第三,大部分啤酒的風味都必須從傳統或者創新的原料與發酵工藝中獲得。但事實上,這個行業標準相當模糊,在釀造過程中,天然香料、水果、草藥,都可以用來調味。
精釀啤酒的高速增長不僅讓傳統工業啤酒眼紅,烈酒企業也把業績受挫的原因歸咎于這些市場中的“后起之秀”。由于飲料品類間天然的替代性,原本不少喝伏特加的酒徒也轉向精釀啤酒,讓烈酒企業叫苦不迭。
很難解釋為什么全世界的酒精愛好者為何忽然間對精釀啤酒趨之若鶩。有些消費者熱衷于它們豐富的口感,而有些消費者只是覺得,喝精釀啤酒顯得自己“逼格很高”。根據市場研究機構英敏特的一份相關研究報告指出,34%的啤酒飲用者愿意為精釀啤酒支付更多錢,45%的消費者認為精釀啤酒的形象高端。
通過在世界各國的收購并購,百威英博、薩博米勒、喜力、嘉士伯等大企業把持著全球超過半數的啤酒產量。然而最近,各地興起的小微精釀啤酒已經成功吸引了這些“霸道總裁”的注意。美國精釀啤酒的銷售量長期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去年市場規模達到196億美元,占啤酒銷售總量的18%。
今年9月,喜力集團收購了美國Lagunitas釀酒公司50%的股份,據知情者透露,該企業估值可能超過10億美元。Lagunitas1993年成立于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行業中銷量排名第六的精釀啤酒企業,在加州和芝加哥有兩家釀酒廠,產能均為120萬桶,其明星產品Lagunitas IPA在灣區的商超和餐飲渠道廣泛銷售。
除了喜力,百威英博也是精釀啤酒的積極收買者。2010年至今,百威英博已經買下4家美國知名精釀啤酒企業,以消除百威啤酒在美國的疲軟銷售給業績帶來的負面影響。
同時,精釀啤酒這個行當的風險日趨增長,低廉的門檻讓越來越多人躍躍欲試,行業競爭激烈。中國精釀啤酒師高巖告訴記者,一套入門級的家用啤酒釀造設備只需投入千余元,中國精釀啤酒行業從無到有不過七年時間,目前全國商業性的精釀啤酒屋已經超過60家,從業者逾萬人。在政策相對寬松的歐美市場,這一行業仍然方興未艾,至少短期內未出現增長的天花板。
Lagunitas的創始人兼總裁Tony Magee稱,他將用這筆錢回報那些對釀酒廠付出了信任和耐心的股東。對這些人而言,這無疑是人生中的美妙一天。不過,根據釀酒者協會的標準,啤酒企業對精釀啤酒商的控股在原則上不能超過25%。這也意味著,這些被投資的精釀啤酒企業,可能將不再被視作“精釀啤酒”。
盡管喜力宣稱不會干預Lagunitas的經營和企業文化,但隨著與日俱增的市場競爭壓力,這些釀酒師不得不慎重考慮投資人的回報。相比起資本結構,更讓消費者憂心的是,如果未來,廉價的啤酒花膏成為控制成本的選擇——就像許多“喜力化”和“百威化”的工業啤酒一樣——精釀啤酒得以立身的精神還將存在嗎?
喜力稱,將利用集團的銷售網絡和市場影響力,幫助Lagunitas等精釀啤酒開拓美國之外的全球市場。在中國,消費者已經可以通過酒吧、進口超市和電商等渠道,輕松品嘗到釀酒狗(Brew Dog)、角鯊(Dogfish Head)、鵝島(Goose Island)和火石(Firestone)等來自世界各地的精釀啤酒。
根據英敏特的統計,18%的消費者在過去6個月飲用過精釀啤酒。精釀啤酒的飲用者多數集中在一線城市,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大量涌入的國外精釀啤酒到底是市場教育,還是對本土精釀啤酒行業的競爭與擠壓,恐怕只有時間能夠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