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白酒世界,似乎在不斷的呈現出行業遠離非名酒時代的特征,名酒效應在逐步放大,名酒也成為投資者、經銷商和消費者三方共同追逐的香餑餑,同時在五糧液、茅臺等一線名酒的品牌驅動下以及洋河、郎酒等二線名酒的模式驅動下,名酒陣營在經歷了上個世紀90年代“名酒變民酒”的尷尬中開始了全面的復蘇和崛起,以名酒為龍頭的企業陣營驅動著整個行業向前的進程。無論從企業銷售規模、香型資源、地域范圍還是檔位結構都體現著名酒不斷壟斷著行業發展命脈的特點。
1、銷售規模層面
隨著行業整合力度的增強,原有普世性的需求性增長開始逐步進入“大魚吃小魚”的擠壓式增長階段,行業分化加劇,從銷售規模上來看,2011年已經有5家企業進入百億陣營,分別是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蘇酒)、郎酒,它們占行業整體銷售比重已經接近20%,而已經制定百億目標,并即將進入百億軍團的企業還包括汾酒、古井和西鳳等。百億已經成為傳統名酒區別于其他白酒企業的重要分界線,而50億也已然是眾多區域性名酒謀求更大發展的分水嶺。從這些引領百億的企業代表來看,無一例外都是傳統名酒企業,行業規模向名酒集中已經是大勢所趨。
2、香型資源層面
眾多周知,白酒行業的主流香型包括濃香、醬香、清香、兼香等,如果仔細研究每一種香型載體背后的大佬們,可以發現一個統一的規律,那就是名酒主導主流香型資源的市場格局,濃香中的雙雄爭霸——濃香大王五糧液、濃香鼻祖瀘州老窖;醬香中的二龍戲珠——國酒茅臺、醬香典范紅花郎;清香中的王者歸來——清香鼻祖汾酒;兼香中的新軍領袖——和諧兼香新郎酒等,后來者很難成就或超越名酒香型資源的高度,縱然有很多的跟隨者和模仿者,但無可撼動這些先行者的地位,并且名酒企業通過品牌延伸不斷加大多香型資源的占位和壟斷,留給非名酒企業香型突破和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
3、地域范圍層面
從中國白酒產地布局來看,主要由長江白酒帶、淮河白酒帶和華北白酒帶所構成,這三大白酒帶共涵蓋了中國白酒90%以上的品牌和企業。雖然主要白酒帶中白酒企業眾多,但真正能夠具備影響力的仍然是名酒企業,長江白酒帶以四川六朵金花和貴州茅臺為核心,尤其是近年開始全面構建的“白酒金三角”的中國白酒產地概念更是囊括了以五糧液為支點的宜賓、以瀘州老窖為支點的瀘州和以茅臺、郎酒為支點的赤水河畔的名酒大產地屬性特征;淮河白酒帶則是在以洋河和古井為雙重驅動的名酒復興中開始了與長江白酒帶進行分庭抗禮的進程;華北白酒帶中全國性名酒品牌汾酒和區域性名酒品牌衡水老白干、牛欄山等全面引領了清香大板塊的崛起。
4、檔位結構層面
如果說04-06年是高端白酒獲得超額收益的黃金三年,那么09-11年則是次高端、中高端白酒獲取超額收益的黃金三年,經濟轉型下會抑制政商務消費的快速增長,實現政商務消費的“軟著陸”,導致高端白酒整體增長幅度放緩;次高端、中高端白酒則受益于消費升級下中產階級的崛起以及高端抑制帶來的消費轉移,從而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消費結構的變化,白酒的檔位陣營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可不管如何變化,1000元以上高端陣營中仍然是茅臺、五糧液的天下,300-1000元次高端陣營中則變身二線名酒的世界,縱然是洋河、汾酒、郎酒等群雄混戰,但卻凌駕于區域性品牌之上,獨享次高端擴大化下的市場“蛋糕”;100-300元之間能夠行走于全國化道路的仍然局限于古井、洋河、郎酒、汾酒等二線名酒的腳下,區域性白酒品牌寥寥無幾,大多數區域性品牌卻只能望洋興嘆。
行業向名酒集中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名酒的輝煌固然有先天的優勢,但在大多數名酒騰飛的同時也存在部分名酒獨自忍受著沉寂和蕭條的孤獨。“名酒”的光環是不可復制的,是歷史賦予了少數企業的特殊資產,但“名酒”并非是企業可持續發展單一的充分條件,從優秀名酒企業的身上我們還可以看到“持續創新和持之以恒”的影子,它構成了企業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另一充分條件,這也許是非名酒企業趕上以及趕超新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