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新疆葡萄酒的產業特色在新疆、寧夏、甘肅、內蒙古西部等西部產區中,葡萄酒被作為重點發展的產業,甚至被有些地方作為支柱性產業。葡萄酒是非常個性化的產品,而西部產區擁有創造葡萄酒個性的自然條件,特別是在新疆葡萄酒產區,通過在戈壁灘上種植釀酒葡萄,集合本土自然人文特點,新疆葡萄酒產區已經形成了以優質產區、特色葡萄園和精品酒莊為主攻方向的發展之路。
發現調整期的“調整”機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15號《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已經自2014年10月1日起開始施行,其內容是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國家發改委特制訂《西部地區鼓勵類產區目錄》,并著重把葡萄酒產業列為西部三省(新疆、甘肅、寧夏)地區的“新增鼓勵產業”。
《目錄》顯示,在甘肅省的新增鼓勵類產業目錄列表中,優質釀酒葡萄種植與釀造位列第一。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新增鼓勵類產業目錄中,優質釀酒葡萄種植與釀造是處于首位。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新增鼓勵類產業中,優質釀酒葡萄種植與釀造這一產業排在第二的位置上。同時,三地從事釀酒葡萄種植及葡萄酒釀造的企業有望獲得減稅優惠。
在葡萄酒行業深處調整期之時,西部葡萄酒產業逐漸顯現出了驚人的發展潛力,吸引業內將注意力投入其中,獲得了比以往更多的支持,在葡萄酒產業格局中的地位正在改變。
長期以來,我國葡萄酒產業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東部和中部產區。
不過,隨著整個葡萄酒消費面的進一步擴大,以往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浙江、上海等東部沿海地區的葡萄酒消費。
近幾年已經往成都、重慶、西安、銀川、烏魯木齊等西部城市及其他地區擴展,這為西部葡萄酒產區的發展贏得了重要的機遇。
在西部產區的重鎮新疆,新疆的吐魯番產區有新疆乃至西北的第一個釀酒葡萄基地,而瑪納斯產區位居天山北麓,以大面積主栽赤霞珠而有名。此外,伊犁的霍爾果斯產區,南疆的焉耆盆地等產區,都在集中反映了所在產區的風土和環境特點的同時,以獨特的產區風格吸引世界的注意。
新疆葡萄酒產區擁有充分的光照條件,而新疆產區政府也在振興地方經濟的同時,大力提倡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從而吸引了國內外眾多葡萄酒生產企業在新疆拓展基地,加速了新疆葡萄酒產業的發展。
新疆焉耆縣宣傳部長蘇曉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焉耆縣葡萄酒產業近年發展迅猛,在立足區位、氣候、政策和產業的優勢上,把加快發展以葡萄為代表的特色林果業作為強縣的支柱產業,舉全縣之力發展葡萄酒,F在引進的葡萄酒企業達到28家,投入資金13.6億元,葡萄酒種植達到10萬畝,掛果的達到4萬畝,現在建成的酒莊15家,葡萄酒年生產達到15萬千升,正在打造名符其實的“紅酒之都”。
新疆葡萄酒產業效益轉正
新疆由于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氣候條件,已經成為國內重要的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和葡萄酒生產基地。依托這樣的資源優勢,近幾年的新疆產業發展迅猛,改變了以往出現虧損的局面,投資效益逐漸全面轉正,產業規模顯著增長。
根據新疆釀酒工業協會理事長戚升科對記者的描述,截至2014年5月底,新疆葡萄酒企業達到101家(其中包括7家果酒廠),加上灌裝廠、在建廠、未取證的企業共有130多家。經過十幾年的發展,2014年新疆葡萄酒產量達到8.08萬千升,同比增長44.5%,20家規模以上的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6.6億元,同比增長57.83%,實現利稅4.16億元,同比增長134.92%,利潤2.83億元,同比增長204.43%。2014年,新疆葡萄酒產量、銷售收入、稅金、利潤等主要經濟指標均有顯著的增長。
“新疆產區葡萄酒異軍突起,將改變新疆酒類新市場的消費格局,對全國酒類市場將產生重要影響,并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和親睞。”戚升科表示,放眼未來,隨著新疆葡萄酒個性化的產品不斷涌現,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不斷壯大,發展新疆葡萄酒產業必將有所作為。
在產業效益轉正和影響力擴大的同時,一些新疆葡萄酒企業還成為戈壁、沙漠的拓荒者,在從未進行過種植的不毛之地上,開辟出葡萄酒種植園,并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釀酒師來到這里。
由于戈壁灘上的氣候差距很大,葡萄酒種植者需克服掉季節性溫度對釀酒葡萄的影響。比如說,每年11月開始氣溫直降,最冷會下降到零下25度以下,因此冬季需把葡萄藤埋土過冬,等到春季氣溫回升時,將藤蔓再挖出來。但這種艱辛付出取得的工作成績,已經獲得了世界性的關注。
《葡萄酒圣經》的作者Karen MacNeil對此驚呼不可思議,“我去過世界的每一個葡萄酒產區,我一直以為,在戈壁灘上是不可能種葡萄的。但現在中國人把不可能變為了可能,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現實”。
這一行動也意味著巨大的投資,比如說記者就聽聞,一家新疆葡萄酒企業在改造戈壁的時候,僅搬運戈壁上巨大的石頭,就需要100個工人連續工作兩年。貧瘠的土地不夠肥沃,就需要從牧民中收購羊糞肥料,以此改善土壤性質,提升土壤肥力水平。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的一個數據稱,在蒙古和中國邊界、面積達到50萬平方英里、光照充足的沙漠地帶,已有約8萬英畝土地被開發成葡萄園。
MacNeil認為“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盡管現在下結論未必令人信服,但她相信,只要通過努力,這一天就會到來——“在中國的沙漠可能出現下一個世界偉大的葡萄酒產區的想法。”
特色葡萄酒為新疆產區尋路
一批特色的葡萄酒正在助推新疆產區向個性化方向尋路。記者近期從2015屆亞歐博覽會舉辦的葡萄酒大賽上獲悉,中菲酒莊的西拉干紅再次獲得銀獎,而作為新疆葡萄酒產區中的一匹黑馬,在6月份的品醇客國際葡萄酒大賽中奪得了“兩銀兩銅”,又在2015屆布魯塞爾大獎賽中獲得了2個銀獎,成為此次大賽中中國產區唯一獲得2個獎項的酒莊。
坐落于新疆巴州焉耆縣古焉耆國核心地區七個星鎮霍拉山腳下的中菲酒莊,于2009年開始在戈壁上種植葡萄,至今已開發出10000畝有機葡萄園。其種植土壤為沙質土,土壤通透性好,結合當地的干燥空氣、光熱資源、病蟲害少等風土優勢,釀造出的精品國產酒莊葡萄酒,成功斬獲各個國際頂級葡萄酒大賽的重要獎項。
在種植釀酒葡萄的過程中,中菲酒莊并未走國內葡萄酒企業偏好的赤霞珠一家獨大的局面,而是通過探索、培養小品種葡萄,進行多樣化、個性化嘗試。根據當地多次的嘗試,他們發現西拉品種和馬瑟蘭品種有望成為本地的優勢品種。釀造出來的葡萄酒也具有清晰的典型性特征,同樣飽滿,但沒有肥膩厚重的口感。
著名葡萄酒專家、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副秘書長李德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新疆產區發展還需要克服勞動力、人才、物流成本等劣勢,但以中菲酒莊的葡萄酒正在為新疆產區尋路,那就是做自己,找到適合自己、更有優勢的葡萄品種,以差異化和個性化打市場。比如說西拉品種在雨多和土壤肥沃的地區,就會被打破平衡,但在新疆產區更能找到適應性。新疆地處西北邊陲,不可能像國內其他產區一樣追求量的增長,但在瓶裝酒、精品酒和酒莊酒上是方向,也有一定的優勢。
而為了更加發揮特色酒莊和特色葡萄酒的優勢,新疆中菲釀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昌鋒表示,將打造具有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的中菲酒莊,成為集葡萄酒種植、釀造與文化傳播、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規模酒莊,讓酒莊成為融入國際化審美的生態酒莊。
近幾年,國內潛力巨大的本土市場及縮短供應鏈減少生產的大背景,讓新疆葡萄酒產區快速崛起,以中菲酒莊為代表的新疆特色葡萄酒莊,將本土品牌運營、打造精品酒莊等融入其中,同樣開辟了國產酒未來的發展之路。